【桑冀二神庙】
---
又见“两椽栿”---
桑冀二神庙,位于晋中平遥县洪善镇桑冀村北,与著名的镇国寺近在咫尺,但是这个庙鲜见于我们能找到的资料中。这是一个不太寻常的民俗信仰建筑,无论是其主要建筑的形制、构架还是名字都不一般。至少在晋中一带的民俗信仰中,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崇拜对象放在一个庙宇中祭祀倒是很寻常的形式,比如太谷北洸村有“真武·娘娘庙”、祁县谷恋村有“关帝·真武庙”,平遥古城的市楼上也是把关帝、观音和魁星堆在一块儿祭祀的。这样做其实就是为了少建一座房子,既满足了人们的崇拜,又节约信仰成本,确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这座“二神庙”也是这样。
【桑冀二神庙·外景左侧面】
【二神庙·舞楼】

【二神庙舞楼·障日版彩画·民国】
桑冀二神庙现存建筑座北向南,由舞楼、山门、正殿及左右厢房组成,庙院东西宽约35步,南北纵深约50步,总面积约1500平米。所有建筑中除正殿为金代遗构外,其余建筑均为清代及民国时期重修所遗;原二神庙为一进四合院,舞楼单独建于寺庙山门的对面,民国重修时把舞楼也圈入庙院中,并在舞楼与山门间加建了左右厢房,形成了现存的二进院格局;原山门两侧有钟鼓楼,现在钟鼓楼已拆毁,山门也变成了“中殿”。
现存舞楼应当是清代后期所建,卷棚顶,民国时重修,在舞楼后台的障日版上残留有几幅民国彩绘,特色鲜明。原山门也是卷棚顶,形制小巧,后檐出抱厦一间,看上去是民国重修的。
【二神庙山门·清】
【二神庙山门·内侧出抱厦】
【二神庙正殿·金】

【二神庙正殿·前廊】
二神庙正殿总面阔七间约25米,进深四椽,前檐插廊;现存构制为金代所遗,但是后期改造明显;檐柱侧脚不明显,但柱头卷杀圆和明显;角柱有生起;普柏枋和阑额都单薄,由于也被强改为硬山顶,故而看不出阑额和普柏枋的出头样式;枓栱为四铺作单杪,华栱刻作假枊,但是枊嘴形制奇特,看上去是明代特征;柱心枋双重并隐刻补间铺作;令栱上以替木承橑檐枋,替木有卷杀但形制较晚;耍头和衬方头的设置与本区域内同时代的其他木结构古建筑一致;但耍头形制异常---
明显被锯成直楞状,而且锯痕上残留有榫卯槽,而在左右角柱上保留有耍头形制,但也是后来接上的而并非原装,看上去应该是清或民国重修时接上的,问题是:原装的耍头为什么被锯掉呢?既然现存的耍头已经是民国之前的,说明耍头是在民国之前被锯掉的。
正殿六根檐柱的柱础已经全部被盗走(上图),不过我见过原装的“腰鼓型”柱础(下图)明显是清代形制,无疑是清代重修时更换的。由于盗贼临时衬垫的现代砖不堪重负,二神庙正殿的前檐已经摇摇欲坠(也许已经塌毁了)......
【二神庙正殿前廊·被盗前的柱础】

【二神庙正殿·前檐柱头铺作内外观】
【二神庙正殿·前檐角柱铺作】
【二神庙正殿·前檐补间铺作】

【正殿前槽·柱头铺作及细部】
【二神庙正殿明间·关帝庙】
【正殿明间看到的平槫铺作】
现存二神庙的正殿七间,从功能上来说,是三座正殿相连的;如果从建筑上讲,则是一体建造的---
明间一间为关帝庙正殿;左侧三间可能是狐突庙;右侧三间可能是麓台神庙。这种三殿(跺殿另加)并列的形制虽然不算普通,但是晋中(祁太平)区域内是有实例的,比如太谷北洸村二神庙、平遥西良合龙天庙等。
奇怪的是二神庙正殿内的梁架结构也不一致---
狐突神庙的正殿内是三椽栿对前劄牵用三柱;平梁下的构造是:后槽驼峰上加坐枓以令栱替木承托平槫;前槽为内柱直接托坐枓以令栱替木承平槫。
麓台神庙的梁架构造就奇怪了:两椽栿兼平梁对前后劄牵用四柱。关于“两椽栿”我在前博文《大义关帝庙》中有过叙述,梁公在《营造法式注释》中认为两椽栿即是乳栿;而《营造法式·卷十九·大木作功限》中却把两椽栿与三椽栿、乳栿、丁栿等大木构件并列,可能梁公的理解有误。我还是认为此处的两椽栿与大义关帝庙(清代)一样也是兼做平梁的。
此外,狐突庙和麓台神庙的脊槫下的构造,以及内柱头的构造完全一致:可以证明两座殿确属是同时建造的---
内柱头都有坐枓加令栱、替木托平槫;脊槫下均无丁华抹颏栱,其形制比较古老。但是两座殿的平梁两端均无托脚木,而托脚木比替木更有早期特征,至少在晋中区域是这样。
从地理上的晋中的木结构古建筑现存状况来看,托脚木和替木大致可以认为是金元之间的分界线,而以托脚木尤为最。但是二神庙正殿的其他特征,又明显有别于本区域内元代木结构的基本特征,所以二神庙正殿后期被改造的痕迹比较明显。
【正殿明间的《三国演义》壁画】


【狐突庙正殿·梁架】
【狐突庙正殿·脊槫构造】

【麓台神庙正殿·梁架·两椽栿】

【二神庙碑碣】
在二神庙正殿的前廊下,存留有历代碑碣六块,均保存完好并可以识读,其中最早的一块为明天启三(公元1623)年,最晚是民国十二(公元1923)年的。但是这些碑碣所记载的内容均无实际价值,我识读了其中的两块(包括上图中的“天启碑”,另一块是“康熙三十九年碑”),都是千篇一律的“歌功颂德”,对二神庙的历史记载和考证几无一字,其中提到的最早年号是“明正德十二(公元1517)年”。但是上面提到的那块民国碑很不错,不仅对庙院的格局清点仔细,而且文风尚好,其中提到很多大木构件的古代名称,比如欂、桷、櫼等等,可见作者对木结构是十分了解的。
所以我一直对寺庙中现存的这些明、清、民国碑碣不感冒,不过也情有可原:都是村村巷巷的老百姓自己集资修庙,能请个秀才、贡生一类的“文化人”写块功德碑就不错了,哪里有能力去考证历史呢!
另外,在二神庙各殿内还残留一些壁画,从残迹看上去大多是民国时期所绘,个别遗痕可能是清代的(下图),谈不上什么价值。

【二神庙各殿残留的壁画】

【二神庙正殿后观】

【桑冀二神庙远眺】
上文中我一直叫该庙为“二神庙”,其实我并不知道这座庙到底叫什么名字,只是我第一眼看到的一块清碑是《桑冀村重修二神庙碑记》,所以暂以“二神庙”称之。事实上,根据几块碑文的记载,这座庙的名字相当混乱,碑文中共出现“二神庙”“关帝庙”“麓台狐神庙”“关帝麓台狐神庙”“财福神庙”“狐突庙”等几个名称,而且每一块碑的称呼都不一致,这也算“二神庙”的一个奇异之处吧。
另外,二神庙中已经没什么附属文物了,因此可以说明她的具体方位,以便后来者前去寻访:二神庙就在著名的镇国寺路口之前约500米,从东夏公路上就可以看到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