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晋巡礼--- 涅水风光

(2011-05-12 12:50:37)
标签:

涅水

武乡县

观音阁

t9

海河水系

分类: 三晋巡礼

【水阁凉亭】

    最早明确听到“涅水”这个名字是在整整20年前的1990年夏天,不知怎么的,听着这个名字就觉得特别舒服特别悦耳,脑海里骤然就想象这个地方一定很美很靓!尽管她距离我的所在并不算遥远,但是中间隔着一座大山,所以不久之后这个“第一感觉”也就逐渐淡出了我的记忆。后来到了来远镇工作,从地理上已经特别接近她了,所以就又想起了这个名字。终于有一天,因为她身边有一个叫做“南涅水”的村庄,我决定去看看她。其实在此之前,我曾有过一次机会走近她,但是一来因为是傍晚时分,二来还是借别人的光,由不得我做主,因此也就没去看她。

三晋巡礼--- <wbr>涅水风光

【远眺胡甲山】

三晋巡礼--- <wbr>涅水风光【甲山脚下】

三晋巡礼--- <wbr>涅水风光

【涅水河边】

    去年初夏终于有机会翻过那座大山。我自己骑摩托车,不仅做主而且方便,因此得以仔细看清楚这条给我美好感觉的河流。果然,她与我想象的完全一模一样--- 非常鲜艳靓丽!

     沿二O八国道向南翻越“分水岭”(这个“分水岭”就是南边涅河和北边昌源河的水源分界线,由于这两条小河分属于完全不同的水系,所以这里同时也是海河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进入沁县地界以后即离开国道,折向东南进入武乡县,从这时候开始,我就一路上与她相伴而行了。涅水发源于沁县、祁县和平遥县交界的群山之间,由西北向东南蜿蜒流淌,是沁县东北与武乡西南的天然分界线,一直到武乡县城南汇入浊漳河北源为止。即便在水资源非常紧缺的山西,她也只算一条小河。但是就在这条小河的两岸却云集着为数从多的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和石刻、古塔、遗址等名胜古迹,其中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云寺、洪济院。

三晋巡礼--- <wbr>涅水风光

三晋巡礼--- <wbr>涅水风光

【涅水风光】

三晋巡礼--- <wbr>涅水风光

【放眼涅河】

    一路随着涅水过武乡县故城镇,再向东南约五里,就到了直接以这条美丽小河命名的村庄--- 涅水村。其实“涅水村”是位居涅水两岸的两个村庄,而且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单位:北涅水村属武乡县,南涅水村属沁县。这“涅水村”是北魏所置的“涅县”和唐初改称的“甲(涅)水县”治所故地。

    在涅水河边的“涅县故城遗址”上,如今的南涅水村北的沃野中,有泉眼一口,清泉汇成一洼幽潭,潭周装砌有清代遗留的石质勾阑,西向正前方宽约一米折槛,望柱上雕刻石鼓,栏板素面。潭中立石为干阑平台,台上建有观音阁一座,周围山环水绕、绿树荫护,清凉郁爽而俗称“水阁凉亭”。

三晋巡礼--- <wbr>涅水风光

【涅县故城遗址(唐)】

三晋巡礼--- <wbr>涅水风光

【南涅水村“观音阁”】

三晋巡礼--- <wbr>涅水风光

三晋巡礼--- <wbr>涅水风光

三晋巡礼--- <wbr>涅水风光【观音阁山面】

三晋巡礼--- <wbr>涅水风光

【观音阁枓栱】

    现存观音阁建筑为清代遗留,现代曾修,凉阁单檐歇山顶,平面方形,原有小桥与潭岸相连,供香客入阁供奉,后拆除小桥使阁孤立于潭中。在观音阁前方有泉亭一座为国朝所修建,亭中有泉眼渗出清泉,流入潭中。泉潭右侧有洞口输出泉水,汇入涅河。

三晋巡礼--- <wbr>涅水风光

【蓝天、白云、黄土、绿树、清泉】

三晋巡礼--- <wbr>涅水风光

【观音阁勾阑】

三晋巡礼--- <wbr>涅水风光

【观音阁勾阑石柱】

三晋巡礼--- <wbr>涅水风光【池水清澈】

三晋巡礼--- <wbr>涅水风光

三晋巡礼--- <wbr>涅水风光

【清泉潺潺】

    观音阁凉亭虽然建筑平凡,规制小巧,构造无奇,但是优美浓郁的自然风光,清幽雅致的人为环境,构成了一处曼妙的人间佳境,在干涸枯燥的黄土高原上,营造出一处绝佳的清凉胜景!团坐潭边,凉风送爽,眼界阔绰,远近青山绿树成文,高低蓝天白云入画,使人顿觉神清气爽,思绪轻松,宠辱皆忘。无怪乎我第一次听到“涅水”就会不自觉生出她优美的印象!

三晋巡礼--- <wbr>涅水风光

【远眺凉亭】

三晋巡礼--- <wbr>涅水风光

【涅水蜿蜒】

三晋巡礼--- <wbr>涅水风光

                                【涅水两岸】
    别人自然应该见谅,连我自己每每提到故土,自然会生出一幅黄沙黑煤、枯草干枝的荒凉景象,竟想不到在我身边还有如此美景!看来山西除了祸害自己,支持别人的黑煤末;除了空前绝后,造制奇特的木架构以外,还有别的......,大概除了全国人民的根固“印象”以外,山西并非一无是处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