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遗址)

(2011-01-30 12:55:07)
标签:

王贤河

祁县

新石器时代

t9

昌源

旅游

分类: 名城遗珍

【历史尘埃下的记忆】

--- 祁县古遗址概说 ---

    除了乔家大院,人们好像对祁县没什么了解,哪怕很少的一点儿。虽然祁县早在公元1994年就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了,但是就那么一个有点俗气的二百年的院子,好像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总之,祁县给人们的印象不深。事实上,由于祁县拥有太多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遗址遗迹,以至于我早就想写一篇关于祁县的博文,却一直不知道从哪儿下手,真的是“油锅里捞钱”--- 想却不敢伸手。只好这样搁着,看着滚烫的油锅发呆。最好的办法就是“釜底抽薪”,想到一点写几句,等油锅慢慢凉下来吧。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遗址)

【祁县“母亲河”--- 昌源河】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遗址)
【昌源河冲击平原】

    在祁县东南部大致由东向西横亘着太岳山的余脉,延绵数十里。(实际上,由于祁县的地形呈西北东南向“葫芦状”,其实东南部的太岳山余脉,在地理上占到了祁县全部面积的大约一半还多,因此,所谓“东南部”一说仅指方位而言,并非具体指整个祁县面积的一隅。故而从地理位置上讲,山岭和丘陵的衔接处实际在祁县的中部偏北)

    祁县境内(不包括过境的汾河)共有5条地面水系,其中就有4条河流发源于这座大山:昌源河、滹溪河、闫灿河和王贤河。其中,昌源河在境内流程最远、流量最大、流域最广,堪称祁县的“母亲河”,事实上,闫灿河和王贤河都是她的支流,因此祁县现存最重要的遗址遗迹几乎都和她有关。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些古文化遗址就都环绕分布在她周围。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遗址)
                          【祁县主要古遗址分布草图】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遗址)
【滹溪河】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遗址)
【祁县中部山川与丘陵连接处】

    祁县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遗留着为数众多的古文化遗址,现已探明的主要有梁村遗址、峪口遗址、鲁村遗址、弯沟遗址、北团柏遗址、温曲遗址、祁城遗址、祁县古城遗址、鲁村冶铁遗址、隆州及帻州古城遗址等等,时间跨度从史前新石器时代到宋金。这些古遗址大致可分为两类:古人类遗址和古城遗址。在这些古文化遗址中,能够代表“祁县古文化”的是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梁村遗址。该遗址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进行过试掘,并出版有《山西祁县梁村仰韶文化遗址调查简报》,后刊登在科学出版社公元1956年的第二期《考古简报》上。这篇简报也是如今可以见到的,有关祁县古文化遗址的唯一的一篇详细文本。(我没有阅读过该文)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遗址)
【梁村遗址(新石器时代)】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遗址)

【梁村遗址陶片】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遗址)
【鲁村遗址断崖(新石器时代)】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遗址)
【鲁村遗址陶片】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类型的典型代表,因为首先发现于河南仰韶村而被命名,梁村遗址的出土遗物总的特征符合仰韶文化,但是也有个别地域特征比较明显。除此之外,祁县其余几处古人类遗址均晚于梁村遗址,当属于黄河下游龙山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章丘的“城子崖遗址”而被命名)中的“白燕类型”(因发现于山西太谷县白燕村而被命名)。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遗址)
【峪口遗址(新石器时代)】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遗址)
【峪口遗址陶片】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遗址)
【颇具传说的“团柏谷”】

    由于长期的开垦和耕种,这些遗址的地表特征已经无法辨认。但是直到今天,在遗址的地表上仍然遗留着大量的粉碎性陶片可供寻访,偶尔在遗址的断崖壁面上,也可以采集到个体残留较大的陶器碎片。因为我们并非专业性的发掘,而只是作为爱好者做兴趣性的寻访,所以地表以下的遗存无法仔细了解,所能看到的最多遗物,只是这些粉碎性的陶片。
    因此,从遗址表面来看,祁县的这些古人类遗址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一、这些遗址几乎全部位于县域中部,山岭和丘陵相接处濒临河湖之地的高层台地上。比如梁村遗址位于王贤左岸和昌源河(故道)南岸;鲁村遗址位于昌源河右岸;峪口遗址位于滹溪河南岸河湾处;北团柏遗址位于滹溪河左岸等等。当然,如今看到的遗址表面的平整台地和阶梯,都是后来被人为修整的,并非原始地貌。

    二、这些遗址均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古人类的大型集团聚居地,规模广大,遗物丰富。如果仅仅是一处古人生活“地点”的话,遗址表面不可能在数千年后,仍然遗留如此数量的陶片。

    三、从这些遗址的现存地面上捡拾的陶片具有极强的相似性,事实上,这些遗址之间的直线距离很近,大致又属于同时期遗存。所有遗留的陶片中,从质地上可分为:粗砂质、细砂质、掺砂泥质和纯泥质等;

    因为陶片大多呈粉碎性,象我这样的纯粹外行根本无法判断出器形,但是残留的器物明显部位的陶片非常相似,即使外行也可以看出是不同器物的相同部位;从这些明显部位的残片也可以基本发现,这些遗址中残留器物非常丰富,估计炊器、食器、盛器、饮器,储器甚至是葬器均有。

    从残留陶片的性质上可分为:灰陶、黑陶、红陶、白陶和彩陶;残片表面的纹饰大致可分为:指甲纹、划纹、粗绳纹、细绳纹和蓝纹等;而且这些各型各质残陶片所呈现出的脉络十分清晰,完全符合新石器时代陶器发展的轨迹:从早期的火候欠、质地粗、厚薄差、制作简,到后期的火候足、质地细、厚薄均和制作精。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遗址)
【北团柏遗址陶片(新石器时代)】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遗址)
【祁县故城遗址(东周)】

    大致位于祁县古代平川边缘的古城遗址,因为千百年来的垦种和修正,特别是由于祁县水利灌溉的自古便利,农业生产一直是精耕细作,导致这些遗址在地表基本上已经无迹可寻了。只能根据简约的口耳相传,得知其大致的位置而已。

     言及历史而应该值得一提的《祁县志》,由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编写,厚今薄古,关于这些极其重要的古代文明遗迹,寥寥几句且语焉不详,根本无法为我们提供值得一读的历史资料。而祁县的几座博物馆声名远播,却从中看不到哪怕一件有关祁县的远古文物展品。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八十年代曾举办过祁县(出土)文物展览,可惜前次展览时还没生下我,后次展览我也没听说过。总之,我本人有生以来从未看见过任何一件祁县地域的出土文物。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遗址)
【祁城遗址(商、周)】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遗址)
【温曲西遗址(汉)】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遗址)

【祁县东南部地形】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遗址)
【吹拂历史的尘埃】

    在如今祁县的文保和旅游宣传言辞中,言必称什么“晋商文化”“明清古城”,好像作为华夏千年古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历史上除了几个会做生意赚钱的人和事情,除了那么几间百十年的房子,就没什么值得一说的了!这也就无怪乎外人不了解祁县的历史文化了,看来是情有可原的。所以,我只好自己去看看“明清晋商”以外的东西,并且把这些掩盖在历史尘埃下优美而深刻的记忆告诉人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