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福寺】
在平遥古城东南约七公里的黄土塬上有一村曰“梁村”,村北遗留古寺两座,其中一座叫“积福寺”,此寺现位于梁村小学院内。我很早就听说过这个寺庙,不过由于我对晋中一带的木构古建筑一直信心不大,因此也没有对她特别关注。今年春节期间,与友人相约想去平遥看看时,就想起这座寺庙来。又由于知道梁村还有几处古迹,所以就先来到梁村。前去梁村的道路虽然曲折,但还算平坦,只是习惯上怕地形复杂,特意雇佣了一辆小三轮,因为这种“小车”对路况的适应性很强。一番奔忙后才知道有些失算了,不过却不虚此行。

【从广胜寺平台上看到的积福寺大殿】

【第一眼的景象】
进了村一经询问就找到了一个“广胜寺”,而当我在广胜寺正殿的平台上,一眼看到不远处的一座大殿时,其古朴庄重的外观形象顿时吸引我马上前往。因为她的样子就算随便看一眼,也会觉得实在不一般。从广胜寺山门向南行并右转,很快就看见了一座清代的照壁,前面的院子里就是积福寺。
不过大铁门紧锁,因为是学校所在,不便攀爬,我端详了一会儿只好去找人。一位热情的大叔很快带我来到了一座高大的堡门下,在紧靠斑驳堡墙的小院里,我向另一位大叔说明了来意,他马上带我返回积福寺,并打开大门。

【积福寺照壁】

【钟楼】
进入校门内左侧就是积福寺钟楼,从外观的木构看上去当是清代所建,随后就在大殿里看到了“大清乾隆五十二年《增修积福寺钟鼓楼碑记》”证实钟楼确为清代所建。
钟楼十字歇山顶,附带着一座小殿的楼座为砖砌,木构楼身清秀高耸。内悬一枚大铁钟,仔细一瞧后发现大铁钟上镌铸着八卦图案,呵呵,原来是“借”的,不过确是一枚很不错的古钟。

【大铁钟】

【大殿】
钟楼后左侧约30米处就是一座大殿,看到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大殿,首先从空间状态上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么大的殿宇不大可能是座一进四合院布局的小寺庙所有,而且大殿距钟(鼓)楼距离这么近?估计大殿后面还有建筑,只是拆除了而已。

【大殿前檐下】

【右角柱铺作】
大殿座落在约一米高的砖砌台基之上,抬头仰望前檐下,整齐有序的十一朵四铺作斗栱立时给人一种古拙的感觉:角柱和柱头铺作一样无昂,补间铺作出昂。其外形和同在平遥的元代“国保”利应侯庙,以及元代洪济寺大殿的斗栱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利应侯庙的斗栱无昂,洪济寺斗栱为第一跳华栱刻作假昂,而积福寺斗栱的切几头上又置坐斗,其上才是宽厚短促的琴面昂。此种形制不算多见。
非常遗憾的是大殿前檐下安装了严密的挡板,而殿内的顶棚如同新装,丝毫看不到斗栱的后尾和殿内的梁架,无法得出结论。如果仅看琴面昂下垂的角度,正常来说不像是真昂。但是很难说积福寺大殿的斗栱就肯定是“正常”的设置。

【补间铺作】

【大殿左山面】

【大殿内的前槽柱】

【清代乾隆年间《增修积福寺钟鼓楼碑记》】

【清代嘉庆年间《重修积福寺碑记》】
积福寺内存有明清碑碣共三方,其中镶嵌在大殿前壁右侧的《重修积福寺碑记》中提到了几个年号,最早为大唐贞观二年为始建年代,宋金年号没有,元代元贞、至元年间曾重修,明清屡有修葺。
【明代万历年间《舍地碑》】
【积福寺大殿后观】
积福寺大殿后檐无铺作,梁栿头外露呈平常形态,但是单檐悬山殿顶上所安装的巨大的黄色琉璃脊饰,向我们透漏出一种超常的信息:积福寺绝非普通寺庙,她是很有来头的。不过,我没有找到一点有关她的具体信息。
【大殿琉璃脊饰】
【积福寺右侧外景】
积福寺座北向南,现存轮廓东西宽约30米,南北纵深约40米。在其南北中轴线的延长线北端,即大殿后约50米处,遗有一座“渊公宝塔”,尽管这座古塔现在称为“文慧塔”“文笔塔”,但她是积福寺的附属建筑。在写此博文时,曾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没有积福寺的信息。好在大殿前壁的那块碑记述有祥,积福寺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元元贞三年渊公和尚在寺内主持,至元年间曾修,明代万历年间扩建,清代又重修,这个渊源大致是清晰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