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保”寻踪 --- 榆次城隍庙

(2009-12-24 13:32:03)
标签:

人文

舞楼

真昂

乐楼

斗栱

分类: 国保寻踪

【榆次城隍庙(2)】

--- 乐楼 舞楼 东西庑 ---

    从玄鉴楼后板门迈出的第一步,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乐楼殿内。下图中看到的正面三重檐,实际上是三座建筑的顶檐:最上面的是玄鉴楼的歇山顶檐;中间的就是乐楼的单坡顶檐;下面的是舞楼的卷棚顶檐。三座建筑虽然不是同时建造,却浑然一体,搭配协调,看不出勉强的破绽,确实设计和建造的艺术都很高超。不过这也没什么,建造她们相隔的时间并不长(不到10年),而且同属一朝建造,其建筑手法和装饰工艺等指导思想相一致。前后作品刻意协调,也并非难事。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乐楼及舞楼正视】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乐楼上层】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乐楼二层左侧面】

    乐楼建造于明代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外观重檐单坡顶双层楼阁形制,面阔等均三间,进深一间。与玄鉴楼构造相同,也由砖砌底层和木构楼身两部分组成,第二层木构楼身附带外回廊。方位坐南向北,与玄鉴楼相背紧靠。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乐楼上层左角柱铺作】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乐楼底层铺作】

    乐楼前后壁各设置立柱四根,柱头置方正的阑额和平板枋,上下两层共布设五铺作斗栱60朵。前后面补间,及山面均各补2朵。顶檐下斗栱形制相同,均伸出双下琴面假昂;底檐下斗栱无下昂,且柱头华栱粗壮,而补间华栱瘦弱。上下层四角柱铺作基本相同:柱头出斜栱和角昂,上层大角梁耍头伸出,刻作昂形。两跳令栱均与左右尽间柱头斗栱作鸳鸯交手状连接。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乐楼前檐补间及柱头铺作】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乐楼上层补间】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玄鉴楼与乐楼连接处】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乐楼内后部、玄鉴楼后门处的左右楼梯】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乐楼内平棊】

    乐楼底层殿内两跳纵栿上设平棊,看不到梁架。后檐柱外侧,与玄鉴楼后壁的夹缝中,左右设有宽约50cm的楼梯,可到乐楼和玄鉴楼二层。由于这两座楼阁均为大体量的木结构,众多游人的踩踏会有损古建筑,故而不让攀登。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乐楼前壁左侧的直棂窗】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乐楼前壁明间横栿与次间阑额连接处】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从舞楼内看到的乐楼明间隔扇门】

    因为乐楼被紧紧夹在玄鉴楼和舞楼中间,后背紧贴玄鉴楼,故不砌后壁,呈开敞形亭廊状,明间正对玄鉴楼后门。乐楼前檐底层明间设隔扇门,左右设直棂窗。上层北向正面的三开间,均设隔扇门,而与玄鉴楼相接的南面形状不能知。乐楼的前壁又与舞楼紧贴,双方的斗栱甚至都交织在了一起,显得繁密杂乱。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舞楼后台与乐楼前壁连接处】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舞楼与影壁】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神听和平”】

    城隍庙舞楼与乐楼为同期建造。舞楼外观呈单层亭阁式,楼身下为高约1m的砖砌方形基座,青石条剪边,基座平面6m见方。舞楼以前后六柱支撑卷棚状楼顶,前立柱两根在基座上,而后立柱四根在地面上。六柱头置相同的方形横枋,在柱头相交出头。舞楼左右两侧,及后檐的横枋下有阑额,正面横枋下空缺,估计原来有雀替。

    舞楼檐下四角柱头,均设四连手斜栱,双下如意昂,四面补间各补三朵,共16朵斗栱。斗、栱、昂、耍头均雕刻,并连同栱眼、撩檐枋一起彩绘。只因年久褪色,不太醒目。舞楼后壁,因与乐楼相靠,故只在后檐柱两侧,砌出宽约1m的护墙,砖雕精美。护墙上有琉璃砖砌筑的壁心,黄绿相间,鲜艳靓丽。双柱间开敞对乐楼正门以便通行。

    在舞楼正檐下悬挂一块横匾曰“神听和平”是新做的,估计是杜撰的。不过在太谷净信寺的戏台上确实挂着这样一块木匾,也是“神听和平”,那个是清代原物。典出自《诗经·小雅·伐木》: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舞楼后台的左右护墙】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舞楼梁架】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舞楼转角铺作(左)】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舞楼补间斗栱】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舞楼补间及转角的后尾(右)】

    城隍庙舞楼一个比较巧妙之处,是她开敞式台面的设计:舞楼基座正中间开出一条宽约2m的通道,通道两侧的台面边有凹槽。演出时,在凹槽内搭架木板形成台面;演出结束后,拆去木板又能通行。这条通道的开辟,使得城隍庙的中轴线路,从最前面的山门,到最后面的寝宫,竟然能直线穿越六座殿堂,而贯通无阻!换句话说:你可以从山门外,一口气直走到寝宫的神坛前。

    舞楼基座的这个设计,虽然不是很普遍,但也不算罕见。交城县天宁寺舞楼和祁县永安村舞楼都是这种设计,而且这两处舞楼的基座比城隍庙舞楼的要高大些,即使在演出时,台面下行人依然可以通行。

    就这么一个不太重要的设计,在城隍庙导游小姐的口中,变得无比神奇:当年慈禧太后听说了,还专门派工匠来考察,把这个设计运用到颐和园去啦什么的!让人觉得实在可笑。而且,就在我拍照时,就有好几个导游小姐都这样讲(下图中所示的正是这个场景),似乎很得意。这只能说明我们的导游小姐素质太低,只会照本宣科,没有一点见识。

    这就好像全国各地都有鲁班修的庙和桥,全国的大小山上都有米芾题的“第一山”一样好笑!慈禧太后看戏都未必是好手,她还能打听到榆次城隍庙有戏台?哈哈,我建议我们的景点和导游:这些无稽之谈就不要再写入导游词了吧!这些“传说”实在太烂了,讲出来以后不是在抬高自己,简直是在自贬!

    就算慈禧太后真的派人来过,也最好不要说了。因为这样说的景点太多了,连纯粹的外行都觉得可笑!真正要想吸引游人,应该讲出那些别人没有,而自己独有的特点!特别是山西的木结构建筑,本来就异彩纷呈而无以伦比,形制独特而各有千秋,独到之处,比比皆是。结果千篇一律,都是“鲁班修的”,不是自贬吗?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舞楼导游】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舞楼的开合型台面】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舞楼两侧的“喇叭”影壁】

    舞楼两侧的影壁可谓“显佑殿广场”上的精彩之作,与舞楼同时期建造,并相连为一体,构成一组颇有意义的建筑群。影壁的外观形制呈“喇叭状”,据说有良好的“扩音”效果:

    即自舞楼后檐左右两侧的护墙起,向左右侧各延伸出一堵副壁,与乐楼前壁平行而至乐楼两侧角柱止。副壁高约3m,宽约2m,与乐楼直棂窗相对的壁心开敞,以便乐楼殿内采光。然后沿乐楼左右角柱呈45°角展开八字影壁。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左侧副壁】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右侧影壁全景】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左影壁斗栱里侧】

    影壁外观为双柱牌坊式构造,前柱由夹柱石和拉铁固定,后柱依托副壁站稳。阑额和平板枋不跨柱头。柱头不设坐斗,柱头铺作的栱,由柱身直接伸出,且有栱无斗。双柱间的平板枋上补四铺作无下昂斗栱六朵,华栱所托的耍头及后尾上,再设平板枋,上装六铺作三下昂斗栱七朵,前后两朵为斜栱并出四下角昂,斜栱的耍头也刻作昂形。令栱上托罗汉方和撩檐枋,其上为蓝色琉璃瓦覆盖的单檐歇山顶。这个出檐也与太谷净信寺舞楼的影壁一模一样,只是略小一点。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左影壁正侧面】

    左右影壁形制完全相同:壁心下部为须弥座;座上的主图案,是在云山间奔跑的麒麟;主图左右两侧镶嵌有“功德铭”。一体为黄、绿、蓝三色相间的琉璃构件砌筑,色泽艳丽,美观大方。影壁高约3.5m,柱间宽约2m,顶部前后飞檐角之间相距约5m。虽不算高大,却设计的头重脚轻,颇有气势。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右影壁壁面琉璃麒麟】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左影壁上的琉璃“功德铭”】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嘲凤】

    其实在榆次城隍庙建筑群中,除主要殿顶均覆盖琉璃瓦外,到处可见到琉璃构件装饰。这些装饰构件全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风吹日晒、霜冻雨淋,数百年来却依旧美艳鲜亮。虽稍有破损,但依然有效地保护着城隍庙的木结构梁架,悉心维护着雄伟壮观的城隍庙在人们心目中的漂亮形象!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右廊庑顶转角处的吉星楼】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右廊庑】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左廊庑】

    在城隍庙玄鉴楼和显佑殿之间的第二进院落两侧,建有单檐歇山顶配殿34间,左右两侧各17间。由于配殿南北两端均转角,分别与玄鉴楼和显佑殿山墙相连,而且前檐建廊,故也称廊庑。左右廊庑形制相同,进深一间,前檐柱头置阑额和平板枋,枋上共装四铺作单下昂斗栱70朵,除明间两朵外,柱头补间斗栱一致,排列整齐。整个铺作上,均素彩描绘,淡雅雍容,非常美观!

    左廊庑为冥王殿,供奉着黄飞虎和十殿阎君,神座下就是血淋淋的恐怖地狱;右廊庑为元辰殿,供奉着斗母和60尊甲子神。廊殿内不分间,沿后壁通间设置神坛,其上满布神像(新塑),气象庄严。殿内梁架上却未施彩绘,估计是为了装点肃穆威严的暗淡气氛,因为有彩绘可显得殿内明快轻松。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左廊庑内通间的神坛】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左廊庑前檐斗栱】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左廊庑前檐栱眼彩绘】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左廊庑明间补间用真昂】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左廊庑明间真昂后尾一直穿过前檐】

    左右廊庑(配殿)的明间,各补两朵四铺作单下昂斗栱。令人惊叹的是:(1)这两朵斗栱均用真昂。但是形制奇异,栌斗上根本无外跳华栱,而是在斜角衬木上直接出昂,且昂嘴刻作如意龙舌形,贸然看上去,很容易误认为是华栱伸下来的假昂。

    (2)从廊柱后面看得到,昂尾超长,昂尾与华栱的里跳间衬斜楔。昂尾向上一直穿越前檐柱头的平板枋,到达殿内后落在前檐华栱的里跳上。在穿越前檐柱头的四铺作时,就象在前廊柱头一样,直接过栌斗替代第一跳华栱,本应该在第一跳华栱头的散斗和横栱,不得不位居昂尾身上。而这种超常形制仅位于次要的配殿木构造上,况且配合廊殿内的梁架观察,此处根本没有用真昂的必要。呵呵,此制确实罕见!

    我的见识自然短浅。但是如此奇妙的木结构仅用于装饰,绝不是寻趣!这样独到的特点,不知道比那个“老掉牙的慈禧太后”要高明多少,却没有出现在导游口中。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东廊庑明间真昂后尾到达殿内】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廊庑内梁架】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左廊庑北端转角处的梁架】

    廊庑内转角处的主栿,如果单独放在院子里,那鸟胸驼背的样子,哪个木匠大概也看不上是块材料吧!但是被巧妙地运用到这里的效果,却无比惊人:那不成才的“鸟胸驼背”恰到好处地代替了蜀柱或替木,调节了梁架的高低错落。真是宛若天成!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廊庑与显佑殿连接处通道内的梁架】

“国保”寻踪 <wbr>--- <wbr>榆次城隍庙

【左廊庑后檐耍头】

    在配殿的转角与显佑殿连接处,也像玄鉴楼两侧一样,各建有一间的通道,通往第三进院落。通道中的简单梁架上,施有彩绘,主调绿色。配殿的后檐柱头装有平板枋,枋上坐栌斗,上承正方形替木托耍头。耍头就是明栿头,不加刻作,原状伸出墙外,与柱头、平板枋、栌斗、替木一同描绘。形制比较奇异,倒也美观!(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