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 祁县(子洪石窟)

(2009-09-12 13:59:48)
标签:

北壁

摩崖造像

碑亭

祁县

颜回

分类: 名城遗珍

【圣觉寺造像】

   --- 子洪石窟 ---   

    圣觉寺石窟,也叫“石佛崖摩崖造像”,俗称“子洪石窟”,位于祁县古县镇子洪村东的昌源河左岸双泉山山崖上,石窟坐西朝东,最早开凿于北朝(从造像的最早风格推断,当是北魏)时期,后历经隋、唐及明代续凿并修葺,始成今日之规制。子洪石窟现残存各式窟龛约二十处,大小造像百余尊,明代题记两处,石碑两块。在石窟背后的山凹里就是圣觉寺遗址,寺院已片瓦无存,只残留明代建造的喇嘛式舍利塔一座。子洪石窟是祁县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石窟寺造像遗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最重要的遗址遗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石佛崖全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清代光绪年《重修石佛崖碑记》】

     重修石佛崖双碑,刻立于山嘴处,地势高峻,是子洪石窟的标志。将近二十年前我第一次来时,双碑及碑亭保存完好,字迹清晰,碑亭护栏也完好。如今西侧的碑亭护栏已无,碑身亦碎作四块,且已丢失一块。西侧碑亭尤为精致,可惜石质粗糙,几百年的风雨已使亭顶开裂风化,将成一触即溃之势,十分惋惜!再加上人为破坏,护栏已被捣毁,石碑已经断为三截。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第一龛】

    此处山体呈粉碎性沙页岩构造,根本不宜开凿大型石窟。但是我们的先人仍然在这里雕凿了如此大型的摩崖造像,其虔诚心态令人敬仰!子洪石窟曾是第一批的晋国“省保”,然而自我朝开朝以来,这里从未修缮整理过,无人问津而日晒雨淋,秋霜冬雪肆意呈虐,石刻中的浅龛及浮雕已脱落将尽,大型造像虽然没有遭到过大规模的人为破坏盗毁,但是无情的风雨依然将她摧残殆尽,终于在后来调整“省保”中被除名,现在只是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第二龛】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

【第一窟造像】

    第一窟呈方形,面积约十立方米,悬凿于高空,距地面高约七米,窟外悬崖,无法攀登。窟内北、西、南三壁各存座佛一尊,均高约一米,呈现的风格完全相同,从造像头部以下残留的泥皮来看,造像的身体上曾塑有泥质外皮。

    洞窟下面的石台可能是后来人们胡乱垒砌的,登上石台即可攀上石窟内,窟内只有北壁的这一尊保存较好;其余两尊已经基本被毁。从窟下的树枝间隙中,只能看见北壁的一尊造像,丰满圆润,慈眉善目,略表笑意,看上去风格较晚,似有唐风。

    当我高举照相机调距观望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趣事:正好有一只小松鼠攀上洞口前去“参佛”,被我拍了个正着(上图)。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
【第一窟北壁造像】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
【第一窟西壁造像】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
【第一窟南壁造像】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第二窟】

    第二窟开凿于地面,三米见方。窟中已无造像,但是三面石壁上均有龛迹,而且三壁均残留红色印记,左右两壁紧贴地面处,隐约有石刻小佛。但是细参石壁上并无斧凿印痕,估计是自然损毁,而非被盗。疑问是:同时开凿的石窟,为何他窟尚有造像而此窟造像竟然些许无存呢?也许当初此窟内并非石刻造像,而只是塑像,纯属猜测。

     第三窟紧挨第二窟,是一矮窟,紧贴地面,窟高约50厘米,窟口宽约1米,方形穹窿顶,三壁皆造像。但是由于地面潮湿,风化严重,造像的身躯只有大致模样了,但是头部保存较为完整。此窟内西壁造像左侧尚存“明万历四十?年”的修缮题记,并有一则“弟子???”题刻。这是整个子洪石窟中唯一保留下来的确切年代题记。但窟内主像并非明代风格而依然是北朝风格,可见这两处题记均是明代人整修石窟时所留,或者是明代僧俗供养人所题。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第三窟】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

【“明万历四十 .....”题记】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第三窟北壁造像】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第三窟主尊造像头部】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

【第四窟】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

【第五窟】

    第四窟位于第三窟左上方2.5米处。举起照相机尚可拍摄。此窟内三壁皆造像,但是风化更严重。其形制与第三窟相仿,规模略小。

    第五窟又位于第四窟左上方,距“地面”高约四米,举起照相机勉强能拍摄,可惜窟口长满荆棘,把窟口堵的严实。看上去窟中造像也已风化无几了。另外,在岩壁上还有无规则地雕凿的小窟龛几处,均为60厘米见方,有的尚有印痕,有的已经荡然。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小龛数处】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第六窟外景】

    此窟为整个石窟中保存最好,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窟,是整个子洪石窟现存造型的代表作品。窟内呈方形,五米见方,窟顶弧形,朝东留有方形窟门,窟门下部已坍塌,上部完好,门框内左右两壁满布造像。整个窟内残留红色主色调,存有大小造像18尊。

    其正壁主尊造像结跏趺做,背后残留较为完好的火焰型大龛,显系北魏风格,但是造像毁损严重,细部特征已无从识别;正壁左右的主像保存要完好的多,左(南)侧主像保存最为完好,自然垂脚而正坐,造像高约两米,衣褶双襟交叉系于腰间,典型的北朝外族风格,稍有世俗特征,其身后为垂幔式深龛,龛外边雕凿小佛像。

    正壁右(北)侧主像风化较为严重,尚存留少许细部特征,大致看上去与对面的造像风格相同,壁龛造型也基本相似,但却是交脚半结跏趺坐。这种“非对称”的形制布局似较为罕见,值得关注。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第六窟正面造像】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第六窟南壁造像及头部特写】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第六窟北壁造像及头部特写】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

【第六窟北壁造像的“胁侍”】

    在第六窟北壁的主像右侧,残留“协侍”造型一尊,此尊造像我认为是整个子洪石窟中形态最优美的一尊:尽管头已被毁(似被盗),肩部严重风化,但是其优美的造型依然无法掩饰--- 溜肩窈臂、柳腰迎风、臀部丰腴、双腿修长、衣袂潇洒......即使没有头,依然能闪现出侧头含情的羞态。正是因为她是整个子洪石窟造像中,唯一呈现头部被盗的痕迹,恰恰证明她形象优秀。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第六窟前壁】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浅浮雕造像】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第七窟外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
【第七窟造像】

    第七窟位于第六窟之上的半山腰,是子洪石窟中形制保存最完整的造像窟,窟内造像均为儒教人物,即至圣孔子和其弟子颜、曾。这也是我国石窟造像中较为罕见的儒教造像窟之一,开凿于明代中期。据清康熙版的《祁县志·舆地志·山川》记载:“石夫子洞,在子洪镇双泉山石崖中,内有夫子像,乃嘉靖中学宪陈公斐命邑侯李春芳凿而绘之者,有碑记。”

    石窟内部呈方形,高约3米,深宽各约3米,全窟亦为红色主调,“儒教三圣”均为带龛造像,像高约一米左右。尽管三尊造像本身雕凿较为粗糙,艺术价值不算高,但是这种儒教石窟却是罕有之制,且规模较大并保存完好。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
【第七窟内北壁造像·颜回】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 <wbr>祁县(子洪石窟)

【子洪石窟外部环境】

    我第一次来好像是1990年左右,当时没有照相机;时隔两年时第二次来,虽带了照相机,但是照片不多;2007年第三次来,只用30万像素的手机照了几张。这次是我第四次到这里了。虽仅仅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但是石窟的现状却每况愈下。

    这次再看到子洪石窟,我觉得她是既不幸又万幸。万幸的是:一千多年来,她居然没有被盗,眼下造成的损毁,大多因为自然风化;不幸的是:一千多年来,她竟然没有被盗,如果她现在美国或欧洲的任何一座博物馆里的话,她都将是价值连城的珍宝,而在原地,她只是普通的“石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