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品展示·散文】农事系列散文一组

(2009-04-15 22:36:20)
标签:

农事

散文

原创

本社社员

文化

分类: 初勤专栏

农事系列散文

谢初勤

(编者按:写小说的人其实写起散文来照样是得心应手,语言精练,韵味十足。这是初勤近期发表在特区晚报的一组散文,转到这里供大家欣赏交流。)

立 

立春是个好节气。

在早些天里,父亲就着意给耕牛改善“伙食”。父亲把牛食槽里的稻草渣、番薯屑打扫干净,换成鲜嫩的薯藤和整个的薯块。父亲要让牛吃好、吃饱,攒下力气。牛安静地吃着,父亲用他毛糙糙的大手,一遍一遍地抚摸着牛的身体。牛安静着,父亲也安静着,看到这样的情景,会让人产生出种种幻觉,感觉上,好像牛和父亲就是兄弟俩一样。

牛食用了一段时间的好伙食,显得膘肥腰壮了,摸上去,能感觉到它身体里面的精气神就像春天地里的草芽儿一样,蓬勃向上,势不可挡。

空落了一个冬天的土地在这会儿显得有些冻结,踩上去,硬梆梆的。父亲扛着犁耙,牛走在父亲的前边,一前一后出发了。牛的步伐大,它走一步,父亲要紧跟上一步,但是,他们之间好像早就形成了某种不能言说的默契。步伐中,牛好像故意把脚步放慢一点,父亲跟上一点,牛的前蹄子下,父亲迈开一步;牛的后蹄子抬,父亲刚好又迈了一步,前边的牛不显得急,后面的父亲也不显得躁,一切就变得有板有眼、有条不紊了。

潮汕的土地真是好啊!别看地搁置了整整一冬,地面上好像也冻上了一层薄薄的壳,但是,用手一抓,只要抓破那层“壳”,你就能感受到地下的温暖和润湿,好像,那里面藏着无限的生机似的。父亲的犁耙插入土地时,还能听到一阵轻微的“霍霍”声响。我把这理解成土地苏醒的声音。

牛走得很悠闲,背负犁耙,它却好像闲庭信步似的,一点都没有负重的意思。父亲偶尔吆喝一句什么,听起来,就似跟牛进行交流了。成年的耕牛是用不着吆喝的,它知道该怎么做。土地在犁耙下一一翻起,白花花的地面被翻开,露出了黑油油、亮闪闪的土块。土块在阳光下闪着光,然后,懒散着松软了下来,那感觉就像一个人在床上舒舒服服地翻了一个身似的。

人们在那些耕过的土地上适时地撒上土杂肥,然后,再让地搁上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人们叫做“化肥”:让地把肥料化开、吃下去、吃透吃深的意思。经过化了肥的土地,变得更加松散柔软,接着,再用铁耙、锄头、钉子耙将地锄平,就可以播种了。

走过立春时节的农村,到处散发着农肥的味道。虽然距离下种还有一小段时间,但农家人早就为下一季的收获在做好准备了。鸭鹅棚打扫得干干净净,那些粪堆小山似的运到田头;各种瓜或豆的种子装进一只只小小的塑料袋里,保着温,只等雨水到来,就可以移到地里;第一批吃过晚稻的母鸭母鹅也蛰伏在窝里,再过一段时间,小鸭小鹅就要破壳而出了……

立春是一个等待的时节。在这个时节里,所有的生命都在默默地酝酿着,铆足劲,就盼着那一阵春雨,一声惊雷,于是,树吐叶、草生根、种子发芽、青蛙出洞……

于是,就草长莺飞,就和风细雨,就万物生长,就牧童遥指……那是多好的生命赞歌啊。

 

好雨知时节

 

惊蛰前后,农田排水沟就开始蓄水,为一季的春耕做好前期准备。随着出海口几个涵闸的相继关闭,河里的水也一天比一天清澈起来。水涨到漫着小堤边的青草时,便由黄转绿,最后,竟然有些青澄澄、绿汪汪的样子,让人感觉仿佛还可以把这些水直接挑回家食用似的。按照历来的说法,惊蛰是雷动惊醒洞中物。那些冬眠的小动物在这时节前后就醒来了。其实,春水一满,像青蛙之类的动物,早就忍不住鼓噪得几里外都能听到它们的声音。于是,不多几天,水边的青草梢头,便沾满了青蛙卵,一片片,粘乎乎,呈半透明状,在轻波荡漾的水面上随波逐流。

不到早秧下田,这沟里的水是不会退的。涵闸关上了,再加上几场春雨,水只会涨些。水不退,这些蛙卵就可以安然无恙地顺利得以化为蝌蚪,蔚成一片喧嚣而充满生命活力的田野景观。

惊蛰这天,果然天遂人愿,打雷了,下雨了。这好哇!一雷压九台,好雨知时节嘛。春季里的雨并不像夏秋之际那样疯狂肆虐,而是缠缠绵绵,絮絮叨叨的。一阵风,一阵雨,风不大,雨不猛;风停了,雨也歇了,云层也薄,碎棉絮似的,经不住一拉一扯,就落了一个又一个不规则的洞。这时节,农民们大都在忙着收拾田地里剩余的菜或瓜,三三两两的,显得很零散。真正收获的季节早就在春节至元宵期间完成了,现在做的,都是些收尾工作,等这个收完了,雨也停了,新一轮的春耕便马上开始。到那时候,原来漂浮在水面的蛙卵也孵化出来,大的呢,已开始长出两条细如毛线的后腿呢。

每年在这个季节,村头的几株龙芽树照样会开得姹紫嫣红,分外娇媚。龙芽开花期跟木棉树相差不远,有时,还凑到一块。只是,木棉的花开得格外灿烂、热烈、豪气。龙芽花却显得娴静、悠闲,一副与世无争的清净样子,花个子也小巧,纤纤玉骨,红如胭脂,白似扑粉。小叶子衬着细碎的花朵,显得春意盎然,诗意也盎然。农民是不懂写诗的,因此,也不会有人在此驻足凑热闹。凑热闹的是一群小如蚕豆的生地鸟,也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一夜之间,眼前就满是这些叽叽喳喳的小生灵。

其实,只要细心观察,也不难发现,生地鸟是在一夜春雨之后才出现的。或许,这些鸟知道,花儿平日在阳光下紧紧闭着,这会儿,突遇雨袭,花苞儿一下子就不由自主地全都开放了。鸟儿是吃花蜜来的。一时间,所有的花蕊旁都停歇着一只这样的小鸟。花儿在雨中竞相绽放。鸟儿翻上挪下的,跳跳蹦蹦,一会儿从这一枝跳到另一枝,一会儿从这朵花跳到那朵花上。生地鸟身材娇小,鹅黄的、淡绿的、浅青的身子在树木中忽起忽落,中间,夹杂着树叶飞坠,鸟儿起伏,缤纷闪烁,色彩缭乱,真让人弄不清这落地而下的,到底是鸟儿,还是树叶?

龙芽树每年春季花朵怒放,种籽夹在花中,这会儿,被吞咽进入了鸟的囊中,让鸟儿带到远方,最后,随着鸟儿的粪便在其它地方落地生根……

雨中的田野显得格外松软,撒下了土杂肥的地,上边浮现了一层绿莹莹的油光,脚踩上去,便会感觉到一阵阵清凉光滑。土里真的冒油了?这样的土地,无论种上什么,只要经过几阵好雨,就会生长出一片醉人的青翠嫩绿。(3.15)

 

 

乡野小景

谢初勤

稻,在不知不觉中,熟了……

将脚上的鞋脱下来,随便搁在田间小泥径上,然后,弯下腰,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这些略带芒刺的稻穗,那种感觉真好!或者,蹲下来,将自己的身高降低到田间小草那样的程度,再仰起脸,你还会发现,原来,这片熟竟然是如此的迷人,如此的浩瀚!

是秋天了,田间的水早就排干了。褐黄色的土地经过一段时光的焖晒,基本上已经呈现出一道道的微微细细的裂缝,有一些稻子的边叶垂下来,像一件宽大无边的地毯上装饰着一线线的金色的流苏,让人忍不住想要踏上去,或是,躺在上边。青蛙和各种小跳虫都冬眠去了,所以,田里面一片寂静。一阵风吹过来,只听到此起彼伏的沙沙作响。颗粒饱满的稻谷互相磨擦着,排挤着,之中,好像,己经膨胀得没有多少空隙了,这些稻谷好像不是一粒一粒,而是,一片一片,摩肩接踵的,好像,都可以直接拿口袋来装上了:随便用手一拉,就是满满的一袋子了。

不知怎地,每次只要亲近稻田,我心中都会产生出一种由衷的敬畏的感觉。站在稻田中央,整个人都会觉得比平时矮了一大截似的。眼前,稻浪如海,那些辉煌如金子的黄色,映衬得人的脸上荣光焕发。其实,每个农民在收割的时候,都不会往田里遗下一丝一缕的稻谷的。他们只要发现地上还掉下一穗,就会弯下腰去,虔诚地捡拾起来,放入箩筐之中……

是秋天了,天空也显出了前所未有的空阔,无边的蓝色之中,只有娇小的麻雀这么一种鸟儿还在飞来飞去,至于其他的鸟类,或许,早就到别的地方过冬了吧?这会儿的麻雀,也不似夏收时那样的贪吃和淘气了。一只只在天空中变得懒洋洋的,秋天的果实早己将这些小家伙喂得脑满肠肥。它们降落到稻田里,对眼前这片俯拾即是的稻田早己不感兴趣了,嘴巴也懒得动一下,三只五只,在那密不透风的田地,此起彼伏地钻进钻出,把这儿当游乐园捉起迷藏了。

秋天的田里没有水,小河也是半干的,一般,就只剩下河中央还有一道细如绸带般的水流,弯曲起伏的河床也裸露出来,露出来的河泥全都呈黑金般的肥沃颜色。剩下的那些水,也浑浊了,浑黄浑黄的,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水之所以这么浑,其实是叫鱼给搅拌的。水浅了,鱼儿没地方去,都往一个堆里扎。不时,还可以听到水里一阵咕噜咕噜的声音,不一会儿,水面上就翻起一朵乌云般的泥水花朵:有一颗乌黑锃亮的脑袋探出水面,又忽地隐沉下去……

小河的水浅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流动了,静止如浆。在冬天里,小河里的水几乎没有一天涨过。再过些日子,人们开镰割稻时,就会有一些顽皮的小孩子也跟随着大人一块儿来了。小孩们拿着各式各样的网兜儿,三三两两的,专往小河里钻,顿时,静寂的小河热闹了起来:小孩子的欢声笑语,鱼儿冲突的拨刺声,泥巴一块一块地往上撩,河边的青草被扒开了,那里面,躺着懒洋洋的、肥头大脑的鳝鱼和泥鳅呢。

到了中午,归家的人们,每个人都会感到沉甸甸的,大人拉着车子,车上拉着黄金一样的稻谷;光着屁股的小孩子提着篓拖着麻袋子,那里面,都是鱼。泥巴一样的鱼,那是他们一天最大的收获!

收割完了的稻田里只剩下一堆一堆的稻草,那是牛的最好的食物。田野一下子显得空荡荡的,田埂边的草也枯枯黄黄的,没有一点生机。所有这些,都要等到明天开春时,一场知春的好雨过后,突然之间,田青了,草绿了,小河里呢,也不知从哪里冒出一群又一群黑头黑脑的小鱼苗;那些平时从不为人所注意到的旮旯角落,就会钻出一些睡了一冬的青蛙来。这些青蛙愣头愣脑地在清净如碧玉的河水里游了几圈子,就都忙不迭地跑到河边,产起卵来,把乡村的夜吵得没办法黑透、黑实……

庄稼人一年的活计也是从这会儿才真正开始的,日历上不也把这日子写得清清楚楚么?那就是:立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