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你所不知道的事儿

标签:
相声段子艺人反七口郭德纲天津娱乐 |
现今在世辈份最高的相声艺人是谁?
相声艺人自从清末朱绍文第一代排辈开始,到现在已经到第九代了。天津的于佑福是在世的辈分最高的相声艺人。于佑福,女,1927年出生,天津相声名家。于佑福出身相声世家,其父于福寿、其兄于堃江、其姐于小福都是曲艺名家,后与马三立先生的叔伯兄弟马四立结为夫妻,在天津各地书场、茶社演出。于佑福1954年拜高德明为师,成为相声“寿”字辈第五代艺人(与马三立平辈)。但在马三立先生整理的相声谱系中却不见于先生的名字,那是因为相声界传统规定,女相声艺人不能入《相声族谱》,这也算是相声届的重男轻女。
传统相声的“乐”在哪儿?
因为近几年“相声茶馆”的兴起,所以使得很多人开始接触了不少的传统相声段子。但一路听下来,除了一些贯口活之外,传统段子中现场效果好的就是那么几段,例如《学四相》(拿残疾人开涮)、《反七口》、《羊上树》(拿伦理找哏)以及一些“怯”字系列的拿方言外省人取乐的段子,而且屡试不爽。为什么观众会喜欢听呢?可以从文化心理上做一个简单分析,瞧着别人不如自己、幸灾乐祸、乐见其尴尬等,这正是我们“皮袍下常会被榨出的小”,而相声中的一些传统段子正好满足了受众的这种心理。你可以说它是“糟粕”,但这些东西却是相声制造笑料最基本的构成技巧,所以五十年之后再听这些老段子,我们依然还会乐。
逗哏的和捧哏的谁的水平高?
相声界有句话说:三分逗,七分捧。那不过是一句客气话。能逗哏的决不愿意去捧哏,在过去逗哏的和捧哏的收入分账都不一样,逗哏要比捧哏的拿的多。孩子们都是打小一块学相声,到后来有的人因为声音、形象、技艺的原因只好去捧哏了。但大家多见捧哏的长辈居多,那是因为年长的相声艺人舞台演出经验丰富一些,可以“托得住”后辈,但是年龄长未必“活儿”就好,辈分高未必水平就高。
郭德纲的搭档为什么是于谦?
郭德纲早期有过多位搭档,细看以前这些老搭档在和郭德纲合作的时候,大多捧的不够密实,不够“认头”。郭德纲在表演中善用技法就是拿捧哏的“砸挂”(开涮、调侃),而且下嘴够狠。以前的搭档们碰到这样的哏,经常不接茬、不翻包袱,甚至反砸两句,这是郭德纲所不能接受的。而自从碰到了于谦,忠厚谦恭的于谦却能在整个表演中始终投入的沉浸在被“狠砸”之中,而观众看到的效果就是两人在台上合作紧密,节奏明快,包袱不断。所以,与其说是郭德纲带红了于谦,不如说是于谦成就了郭德纲。
相声的市场有多大?
相声在华北、东北、及中原一带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如果在上海、深圳这样的多移民城市表演相声,也有一些追捧者,但效果远不及在北方的演出。大多南方人对相声不热衷的原因是他们觉得听不懂,你在乐得“屁颠屁颠”的时候,他们却一头雾水。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相声的发源地京津两地人幽默表达方式的特殊,文着说是“迂回婉转,明扬暗贬”,说白了就是“骂人不带脏字”。这种狡谐、隐晦的需要细细琢磨的“搞笑”方式是南方的朋友所不能领悟的。在我们视相声为“国粹”、呼吁“拯救中国相声”的时候,别忘了它也就是部分北方城市百姓的娱乐方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