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剖析: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者:孟莎
(2011-04-13 19:54:14)
标签:
教育 |
分类: 素养提升 |
专家咨询了解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思想和文化,在语言教学中注意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学生从深层理解和把握语言,相对轻松地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减轻机械记忆的负担,跨越文化障碍,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逻辑性,从而促进其他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一、工具性的内涵解读
语言是由于人类社会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从个人方面讲,语言是思考问题、表达感情的工具;就人与人的关系讲,语言是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就人类的生存来讲,语言是人类传递文化的工具。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语言体现出来,进行交流和传递。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掌握语言工具。而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这门语言工具。
二、人文性的内涵解读
人文主义(Humanism)起源于对人类的伦理道德、知识智能和文学艺术的自由和理性的思考。人文是一种精神文化,它可以激发人的动机、热情、创造性和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可以对人和人的社会生活进行合理、有效的导向,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使民族凝聚,使社会形成有力的整体。人文精神提倡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
英语是一门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言教学本应是一切学科中最富有人性、情感、表现力和想象力的。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其思想也正处于最后的发展和定型期。因此,在我们的英语教育过程中不仅应注意语言工具训练,还要贯彻人文教育思想,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把握
作为一个中国人,英语比汉语更具有工具色彩。英语课程定位为“现代知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通向世界的桥梁”,将其作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化程度的一种标志”。但这只能是语言教育的表层,是“技”的问题;而语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道”这个层面的问题。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是对立的,工具性也是人文性的一个层面,只有从“人文性”的高度来看,才能对“工具性”认识得更清楚,对如何掌握“工具”才能发现更有效的手段。
另一方面,人文性又不能脱离语言的工具性而单独进行。尽管每篇课文所包含的人文性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性内容不是自成体系的,如果把人文的内容当作一个被割裂的独立的部分来学习,那就会变成枯燥的说教。因此,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内容的传达只有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教学相结合,借助语言文字这一平台,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容易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一对概念实体化,也就是说,“工具性”与“人文性”都被认为是两类均可实指的“客观事物”,人们似乎能够轻易地辨认出“这个目标/活动”属于“工具性”、“那个目标/活动”属于“人文性”。
更有一些老师机械的将教学活动切割为两部分,前半节课针对语言的工具性特征进行语言的操练,后半节课就专门用来提升人文性或思想性。也许我们应该重温布卢姆的话:“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每一种情感行为都有某种类别的认知行为与之相对应;反之亦然。”换句话说,英语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是和在训练这些“技能”、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态度”、“人文”、“情感”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在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任何一次“技能”的训练,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都黏附着特定的价值观。
四、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途径
英语课要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其目的是让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此同时陶冶学生性情,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必须强调,这些都应在语言综合运用教学过程之中进行,应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孤立的,更非牵强的,或随意延伸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古人也说过,“理不直指也,故籍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在“渗透”二字上下工夫,力求做到春风化雨,文道合一。
传统的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关注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关注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对于文章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态度等人文性的内涵却不够重视,或者说不知道该怎样重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中英语教学中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在处理高中阶段的课文教学时,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开展主题讨论,深化课文理解
目前高中阶段所使用的英语教材,无论是《牛津英语》还是《新世纪英语》,都是按照主题编写,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Changes
and Development, Cities and Countries,
但作为学科教材,其内容的选择和体系的编排上都有其学科本位的逻辑取向。这就决定了其蕴含的人文思想都是以一种隐性的状态而存在,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人文渗透意识和水平,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结合相关主题,选取适当的角度,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这样的讨论交流有助于能改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大家的学习体会、感悟和经验得到交流、讨论和分享,相关的语言知识与技能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升。
【案例一】Cartoons And Comic
Strips《新世纪英语》
主题讨论:
由于这个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辅助的材料。比如:教师可以有选择的挑选几组各具代表性的卡通形象(Mickey
Mouse, Snow White, Batman, Monkey King,
etc.)帮助学生开阔思路,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卡通的娱乐性、文化内涵、道德价值等多个角度和方面去思考。当然,教师还也可以有意识地为同学提供一些相关的语言支持,如:entertainment;
pastime; printing and drawing techniques; become popular with;
sympathy; lively & attractive; digital techniques;
violence/ violent; tickle the imagination; bring bad people to
justice; household words…使得学生的语言输出更加丰富有效。
这样的主题讨论,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参加专题讨论论和演讲活动,基本表明自己的观点”的语言技能要求,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可以使得学生对主题认识和理解更加丰富和深入。
【案例二】The Necklace
《牛津英语》
主题讨论:
教师要求学生在读完整个故事后结合课文的内容就女主人公
Mathilde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有的学生会认为她self-centered, vain, crave comfort and
pleasure, 因为她被虚荣心腐蚀,才会导致失去了青春的悲剧;可是也有学生认为她brave, honest,
responsible,因为她敢于承担自己的过错。教师如能在倾听的同时适时地进行点拨,学生即能领会贪图享乐的思想和虚荣心的可怕,体会人物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的执迷和追求和这种追求在现实的限制下的无奈、荒诞与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性的扭曲,但同时也能从Mathilde身上吸取和发扬人性中可贵的品质和善的力量。
学生在这样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锻炼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他们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悟。
2、品味作品语言
挖掘思想内涵
语言的能力不仅局限于“听说读写”,更在用语言表达心境,用语言表达对人类的关怀。一篇优美的文章,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应该是统一的。发掘人文性的内涵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直接讨论作品的思想内涵。否则对文章的理解就成了“空中楼阁”,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从文学的角度分析课文,并不只是语文教师独有的专利,英语教师也同样义不容辞。在具体的英语阅读的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应该走进文本的深处,把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统一起来,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使情感得到陶冶。
高中学生经过初中英语的系统训练,已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和具备了初步运用的能力。他们有兴趣,也有一定的能力在英语阅读和交际能力上达到更高的水平。因此教学活动不能仅仅止步于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而是要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积累语言;通过品味语言,感悟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这样不仅落实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审美和思辨能力的训练,也落实了语言的“工具性”;而且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也就使“人文性”得以无痕渗透在教学活动中。
3、巧设“障碍” “冲突”
激活学生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设问,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4、有效利用资源
改善语言环境
心理学家认为:凡是新异的、直观形象的、灵活多样的刺激物或手段,都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情绪。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角度来讲,新颖活动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以致形成优势的兴奋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可能为学生提供足够量的、多渠道的、有意义的言语输入,为学生提供接触大量真实语言的机会,让学生能感受到美丽、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通过视频、图片、文字、录音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媒介向学生展示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改进学生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5、结合生活实际
强调学以致用
语言是来源于生活的。学生学习语言,从根本上说,是出于生活的需要,是认识世界的一种冲动,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即“学以致用”的环节。“拓展延伸”,可以是“拓展人文”,运用学习总结的文本思想去关注社会、感受生活、认识自我;也可以是“拓展能力”,比如说的能力和写的能力。这一环节,要根据文本的思想价值和写作特色来确定,可以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五、结语
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外语教学工作者,要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通过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高品位的人文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必须注重自身的人文修养的不断提高。一个人文素养较高的教师,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精湛的教学技艺、灼灼逼人的思想光辉、独特的人格魅力,无不吸引学生的目光,熏染学生的心灵。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活的教科书,对学生的能力获得、人格成长和精神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