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体现数学的言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教学建议:
一、认真学习《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在传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创造”过程,为他们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积极开展“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改善教与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改变传统的讲授、机械训练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1、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提倡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数学、运用数学的整个过程,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领悟思想方法,提高思维能力。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建立数学理论,在运用数学的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在回顾和反思过程中领悟数学的本质与思想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除了记忆与模仿等学习方式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再发展”过程。在经历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促进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教师应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实验、思考、交流、自学等主动学习的机会。
三、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地认识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数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回顾反思等思维过程;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数学、运用数学、回顾反思,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获得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发展学生的数学应意识,要积极开展 “数学建模”活动;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科学观形成,通过数学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数学内部各种运动、变化关系等,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有效教学: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简单地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一、有效备课------为学生而备
1、
以发展的观点认识目标,使知识目标转化为问题,能力目标转化为题目,从掌握知识与技能出发,通过过程与方法的研讨达到应用的目的。
2、
3、
4、
5、备问题:组织有效问题、有中心有层次、能引起讨论。注重针对性、科学性、思考性、探究性、指向性。(学会发现,体验过程) “以问题链出现,从问题到问题”是新教材的特点。备问题应注意:结合学生实际,立足显示水平,挑战潜在能力;结合概念、题型,暴露学生回答时的不足,具有反思性;新旧知识直接联系,对后继学习特别适合;具有稳定性,有利于思想、方法的巩固。
6、备习题:前提测评、典型例题、随堂练习、当堂反馈、课外练习。要好中选优、正确定位(预习诊断,巩固评价)选题要力求反映最新观点和信息,做到既不脱离课本,又紧密联系实际。分析要选择新颖的角度,力求总结出最有价值和最直接的方法,体现敏锐性和创造性并举的原则。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层次性、延伸性, 让各层面上的学生都能发挥最佳的效果,准确定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将失去练习的方向,练习效果必然极差。
7、备课外:联系生活、社会实际和现代科技(数学的工具性“)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产物同,也是人们对教育功能认识深入的结果,感情实际、形成知识、反馈应用是学数学的根本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发展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营造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教育环境。
二、有效提问-------为解决问题而提
1、
2、
3、
4、
5、
6、
三、有效训练-------为学生能力提高而练
做数学题可以说是数学教学核心,对学生而言,学数学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做数学题。那么怎样才算会做数学题呢?从理论上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能否从题目睥条件或结论中获得确切的信息;能否从记忆中提取与题目相关的信息;对从上述两个方面提取的信息能否有机地组合;能否条理化地整理并形成解题的行动序列;在实施解题序列过程中,推理与运算能否顺利完成。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