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88@秩序感的教育价值及建构(易晓明等)

(2019-07-07 16:26:39)
标签:

365

阅读

分类: 哲理阅读思考

188@秩序感的教育价值及建构(易晓明等)
初论秩序感的教育价值及其教育建构

易晓明 朱小蔓

  随着情感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把研究的视角逐渐深入到那些个体生命中综合性的,能为真善美情感的发展起奠基和迁移作用的基础性情感,重视对生活中真实的、可直观的、能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的基础性情感作教育的研究和开发。秩序感就是这样一种基础性情感。本文力图对秩序感的教育开发价值、个体早期秩序感的发展阶段以及秩序感教育的原则和途径等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什么是秩序感

秩序是通过时空形式所表现出的事物或要素间和谐统一的运动状态,具体表现形态有均衡、比例、对称、节奏、韵律等。由此引出,秩序感是人的生命对秩序的感受和追求,它是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是人类自然—生物和历史—文化演变的结果。人的进化是从单细胞向多细胞不断分化、整合,从无序逐渐到有序的发展过程,无论从肢体结构还是生命运动来看,人都是秩序的生命体。但是人毕竟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存在, 更重要的是社会存在,所以,秩序感也必然打上了人类与世界混乱作斗争,以求得秩序、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历史烙印。可见,秩序感正是人们在把握和创造秩序的过程中,引起了内心诸种心理功能的和谐运动,使得生命结构与之发展同构和契合,从而产生的愉悦、兴奋、舒服的感觉。它是人生命中的基本情感需求,它的满足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了保障。

二、秩序感是个体生命的宝贵财富,具有教育的开发价值

  秩序感是具有真、善、美价值的基础性、整合性情感,它能够促进人的认知、道德和审美的发展,是培养完满人格的重要教育资源。

(一)秩序感与求真

首先,秩序感可以开启智慧。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为我们揭示了人的思维发生发展过程。他把感知—运动阶段作为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的起始,认为这个早期的心理发展决定着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皮亚杰以“动作的普遍协调作用”来表示感知—运动的智慧,“在所有这些根源于天赋而后天获得分化的”智慧里,“人们从中又可以找到某些共同的功能因素和某些共同的结构成分。功能因素就是同化作用……结构成分主要地就是某些次序关系、全部嵌套接合关系和全部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在人的思维发展起始阶段,智慧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基本的结构成分——秩序关系, 这使得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主要表现为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来应付外界事物,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往,使动作慢慢协调起来。儿童智慧的发生正是基于这最初的秩序性、协调性动作以及儿童对它们的感知觉经验——秩序感正是这种经验, 才是日后抽象逻辑的感情基础。”自从有了符号功能以后儿童的这种秩序化动作就不断内化智慧由感觉运动向心理意象活动过渡即向运算阶段发展只有到了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具有可逆性同一性时他们才会有分类对比序列等思维形式运算实质上也是一种动作是一种内化了的可逆的秩序动作它是形成逻辑思维的标志和基础由此可见秩序感是开启智慧促进逻辑思维形成的基础性情感

其次秩序感可以激发求知欲规律就是一种秩序它反映了事物间和谐运动的关系中外历代许多科学家都相信自然界是有规律可循的它是按照优美和谐的原则组成的秩序系统所以他们怀着这样的信念即通过对自然秩序的追求通过对秩序形式的感知去发现真理探索世界奥秘伟大的日心说理论的提出者哥白尼发现地心说创造的本轮太繁杂不具备和谐美的形式如果以太阳为中心就能使行星轨道的大小运动速度和排列顺序关联起来形成一个紧密有序的整体充分显示出宇宙秩序之美正是一种强烈的追求秩序的欲望使哥白尼敢于推翻由教会支持的地心说理论创立了不朽的日心说数理化中的许多公式定理都是以对称均衡等秩序美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和喜爱能够调动他们的生理心理系统, 增强学习兴趣秩序感可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对秩序形式的感受和追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寻求最简洁明了的方法

秩序感与求善

道德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通过人的实践主体性的发挥为自己立法规范行为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创造出人类赖以更好生存和发展的秩序社会对社会秩序的追求既是道德的出发点又是其最终的归宿秩序感在人求善的过程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首先秩序感促进个体社会性需要的产生和发展婴儿在出生的三个月后就会对人表现出有意识的微笑这预示着他们最初的与人交往沟通的社会性需要产生了婴儿与人的交流首先是从人的面孔和声音开始的因为人脸所体现的是一种对称比例和均衡而人的声音则以有节奏的声波传入婴儿的耳朵这样的格局与秩序对婴儿有着较强的吸引力每当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婴儿会报以微笑会手舞足蹈渐渐的婴儿会由对面孔声音的喜爱发展到愿意与人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婴儿的社会性需要得到了满足基本的社会性情感如人际联系感等得到了发展而这些正为个体日后道德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为道德就是从人早期的社会性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其次秩序感促进个体道德从他律向自律的过渡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除了必要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外还要有相应的社会认识能力也就是对他人对关系的意识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理论以及儿童的绘画研究资料都表明个体大约是在七八岁有了对社会成员的认识即个体意识到与他人间存在着双边关系而且这样的关系不是杂乱无规则的,是存在着明确的秩序的道德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道德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时间大约也在七八岁由此发现道德发展水平与个体的社会认识间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对应呢因为当个体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并对空间秩序有了明确的感受时他就获得了走出自我中心的条件在群体中个体初次感受到群体间和谐有序关系所带来的喜悦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并且也表现出团结合作的态度遵守群体的一些规则尽力去维持这样的秩序关系维持群体的整体性这促进了儿童道德水平的发展儿童的一些道德观念往往是在儿童之间形成了一定团结等秩序关系时才产生的如平等的公正感随着人际秩序感的扩展和丰富个体对规范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的需求也就越自觉越强烈道德人格也将得到不断的提升

三) 秩序感与求美这里的求美主要指艺术活动)

我们把具有美感价值的秩序感称为秩序美感从美学的角度讲秩序美感是人类史上最早的审美情感在原始的生产劳动制造和使用工具过程中原始人逐渐发现和掌握了自然秩序形式如次序对称节奏韵律等当他们利用规律去改造世界并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时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就得到了统一从此以后对称均衡节奏和谐等美的形式被抽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完全的审美对象由此有了原始艺术在对自然秩序形式规律的观照中人的感官和情感与之同构对应产生了情感愉快这便是人们获得的第一次审美体验它是人类审美意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质的飞跃

审美心理结构积淀于个体使个体在婴幼儿时期就表现出了朦胧的秩序美感例如他们会为一个和谐有序的物体形式结构发生了变化而大哭不止直至恢复原有的状态他们甚至在两三个月时就对有节奏的声音特别喜爱秩序美感作为基本审美经验它本身的发展就是一种美感的成长而且在绘画音乐等艺术中秩序形式规律都是它们最基本的要求所以不管对于艺术创作还是欣赏艺术作品我们都需要有对秩序形式的感受和领悟这样的秩序美感应是一种基本的审美情感能力它的发展能够进一步提高我们创造和欣赏艺术的水平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审美意境

个体秩序感的早期发展阶段及其表现形态

  秩序感在个体生命中具有早发性在胚胎和婴儿初期它主要表现为个体内在生命秩序需要的满足因为对于一个非常柔弱的个体来说它最首要且最基本的需要是维持生命使身体各个循环系统处于有序的运行状态例如当怀孕的母亲情绪失调身体不适时不良的影响就会通过经脉传导到子宫内改变了和谐的内环境从而直接引起胎儿的躁动和不安这反映了胎儿对秩序已有了生物感应当然这时胎儿对秩序的感应是极微弱的是无意识的随着生命的诞生秩序感在个体身上日渐显露他们会以喜乐等基本的情绪来表达外界的环境是否符合他们的生命节律这样的情绪反应来源于个体对生命秩序的要求他们希望求得外界秩序与内在秩序的统一这已经是秩序感的萌芽了尽管这时的秩序感较多地表现为生物性的自然感性特征但它是婴儿情绪的正向表达是合乎生命的表达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以安全感和归属感来表征秩序感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谈到人的安全需要时指出儿童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种表现, 是喜欢某种常规的生活节奏他们仿佛希望有一个可以预测的有秩序的世界。”其实个体对可预测的有序世界的渴望就是为了满足生命秩序的需要他们安全感归属感的获得正是基于内在生命秩序的实现

12岁是个体秩序感发展的敏感期此时个体从一种向内的秩序感受逐渐转向对外在事物的秩序形式格局特别关注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如前所述当事物已有的秩序被打乱时幼儿会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和焦虑甚至大哭不止我们用格局感来表征此时的秩序感该年龄儿童的秩序感在于认识到每样物品在它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记住每件东西应该放在哪里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在所有的细节方面都能支配它。”“这是一种内部的感觉,这种感觉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本身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环境在这环境中各个部分相互依存。……这样的环境为一种完整的生活提供基础。”此时幼儿具有一种较强的细节记忆能力这使他对事物的秩序关系特别敏感

56岁时个体的时空秩序感初步形成有研究表明儿童对时间秩序的感受和把握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由近及远由短及长地发展的56岁儿童对一日之内早午晚时序能进行正确的区分4岁儿童仍相当困难46岁儿童对一日前后延伸的时序和时序的相对性感受水平较低直到78岁才有明显的飞跃并且他们能够识别跨周和跨年的季节延伸时序能感受到时间有规律的交替变化对于空间秩序的知觉就是具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的反应如对上下前后左右等的知觉研究表明3岁儿童能正确知觉上下方位4岁儿童能正确知觉前后方位56岁儿童能以自身为中心知觉上下前后方位并开始对左右方位有知觉由此可见56岁是个体时空秩序感形成的关键期而时间和空间正是运动着的物体的存在方式所以时空秩序感的获得有助于个体对事物间人际间秩序关系的感受和把握78岁是秩序感发展的又一关键期此时个体除了对物的秩序关系对时空秩序的感受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深入外还逐渐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秩序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交往的不断扩大78岁的儿童走出了自我中心进入到群体中去在与同伴的游戏中他们开始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图在群体中维护和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由此获得人际关系和谐所带来的愉悦所以该年龄是个体人际秩序感具体表现为以平等为内容的公正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它是儿童协作和互相尊敬的结果

我们把安全感归属感格局感时空感平等的公正感等都看作是秩序感的表现形态尽管它们在具体的内容表达形态上有所不同但它们有其内在共同性的价值即反映了人们对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和谐有序关系的感知觉简而言之这些情感的获得在本质上都是人的某种秩序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总之个体的秩序感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生活心理范围的扩大,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提升从纯粹的生物性感知觉发展到具有社会意义的复杂情感体验这正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说人的内在无意识秩序在其最初级水平上是使我们的机体保持着与自然之有机规律和宇宙之物质规律之间的一致(生物性);在发展到高级水平上之后, 它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联系, 保持集体的统一社会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