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析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艺术(3)
逍遥行者
2014年11月28日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基本育人方法
基于对孩子充满无限的爱心,在教育实践中,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老师们一起,创造性地采取各种教育方法,通过几十年如一日地不懈努力,把一个个进入校园的幼儿培育成合格的祖国建设者。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正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高超的育人智慧。
1、充分挖掘校内外的育人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双智慧之眼,善于发现和调动校园内外一切积极的教育因素,因势利导地对孩子们实施无形的教育。对于我们平常熟视无睹的东西,都可以被苏霍姆林斯基用作教育的资源。
春天来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和老师们就带领孩子们来到“蓝天下的学校”里,来到大自然中上思维课,观察日升日落等大自然之美,开启学生思维的大脑,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他们从学校教育的最初日子起就教孩子们去欣赏周围世界、大自然和社会关系中的美(2页)。苏霍姆林斯基引导孩子们来到大自然中,并不仅仅是培养孩子们观察与学习的兴趣,丰富孩子们的课堂生活,而是以观察大自然为手段来引导孩子们进行创作活动。创作活动并不是高年级孩子们的学习行为,苏霍姆林斯基从孩子们一入学开始,就带领他们来到大自然进行创作活动训练(3页)。他们还布置“童话室”,建设“美丽角”,让孩子们置身于童话世界和美丽世界中,身临其境地接受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校园内的小树枝断了,一只小鸟伤了翅膀,这些小事都被苏霍姆林斯基化作积极的教育因素。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和老师们非常注意教给孩子从小要学会懂得奉献爱心。在他的教育著作中,经常读到一些关于奉献爱心的教育细节:比如设立“小鸟医院”关照受伤的小鸟、整理被践踏的草坪、扶正被风吹折的树枝等,看似非常平凡的小事,但却培养了孩子们关爱生命、保护成长的一颗爱心。
就连春天植树这件最普通的小事,也被苏霍姆林斯基看作是一项重要的德育活动。他经常指导孩子们自己动手,在家中的园子里或校园里,种植母亲苹果树、父亲葡萄树、母亲花园等,通过一年或多年的精心培育,将收获的第一批果实或鲜花献给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老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德育工作的一个创举。种植亲人树,可以收到多方面的教育效果,不但锻炼培养了孩子们的劳动能力,更增进与与亲人的感情。
最有意义的还有帕夫雷什中学的各种教育节日。在学校里,苏霍姆林斯基为学生们创立了各种自己的传统节日,并组织师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成为学校坚持多年的优良传统。他认为,每一所学校都应当有其独特的面貌:自己的习惯、传统、自己的节日。每一个节日的背后,是这所学校的一个传统,是这所学校教育理念的一个侧面。而一年年、一代代师生们把这些重要的理念化为行动、行动积淀为传统,再一次次地用节日、庆典的形式来加以复活,像鲜花节、粮食节、图书节等,这样的节日有几十种之多。在帕夫雷什中学的传统节日来临之时,学校里会定期组织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们在庆祝节日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355页)。
2、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育人。
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老师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创造性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培育了孩子们的各种能力,养成了各种良好的道德习惯。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是学校活动育人典范。在校园内外,苏霍姆林斯基经常组织学生们参加各种公益劳动,让孩子们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教育和锻炼。
在村外光秃秃的山冈上,长眠着400名为祖国和平而献出了宝贵生命的革命烈士。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学校的学生集体在这里开辟了“烈士公园”。他们利用课外时间,自己动手,清理了荒地,填平了壕沟,栽种了400棵橡树,当做400座活的纪念碑,以纪念那些为拯救同志而献身的烈士。苏霍姆林斯基经常带领孩子们来到这里举行各种仪式,向孩子们讲解革命烈士为祖国建设而献身的英雄事迹(92页)。
在为劳动创造幸福这一思想的激励下,苏霍姆林斯基经常带领孩子们到野外去开垦荒地,通过艰苦的劳动把荒地变成肥沃的良田。一年又一年的劳动唤醒了孩子们的良知,看到他们通过劳动丰收的成果,也让他们体验到了劳动的欢乐和关爱公共事业的良好品德(265页)。
在优秀农学家维克多·彼得罗维奇的指导和影响下,米佳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找到和培育出了优良的春小麦品种。从维克多·彼得罗维奇的身上,米佳学到的不仅是精湛的农业育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孜孜以求探索科学的精神。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让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成为孩子们的教育者。要让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不仅向青年一代传授精湛的技术,而且把自己心灵上的高尚品质传传递他们(182页)。
瓦西里本来是一个缺乏热情的孩子,通过教师的观察发现,他对年纪小的孩子特别爱护、热诚、和善,他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给他们制作玩具。为了使高尚的道德信念在每个人身上通过他的热情、个人追求、所倾心的事业和激情显示出来。教师们帮助他开辟了幼儿游戏场和园艺场,他的园艺家的才能也显示来,后来,参加“乐园”的活动成了孩子们的期盼,而“乐园”也依然如故,给新一代的小朋友们带来了幸福和欢乐。瓦西里改变了自己缺乏热情的性格,成为孩子“乐园”和幸福的建设者(273页)。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里,孩子们不仅仅是学到了各种知识,还在参加活动得到了各种锻炼和教育,真正把校园变成了孩子们成长的乐园。
3、教师要及时抓住育人时机。
作为一名卓越的教育者,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双智慧之眼,善于发现每个教育案例背后的教育因素,及时捕捉到教育的时机,让每一个案例都成为学生们受到深刻教育的生动事例。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强调,学校、教师和家长要抓住孩子童年最有利的时机,对他们加强思想品德、美育等各种教育。在孩子们入学之前,苏霍姆林斯基就带领孩子们到自然界去“旅行”,到思想的“活的源泉”去上课,到大自然去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进行造句和会话训练,开启学生智力,锻炼学生能力。人只有在孩提岁月才既能学会语言,又能掌握初步的美育素养,即掌握感知、理解、感受、体验旋律美的能力。凡在童年错过的,很难乃至几乎不可能在成年岁月中去弥补。要抓住孩子们年龄小的优势,从小加强尊敬父母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要从小加强培养,如果错过了青少年的黄金时代,一辈子也不能弥补。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在课后低调处理课堂上的违纪事件。当老师在黑板前讲解语法规则时,米佳的课桌面前放着一个半开着的火柴盒,里面有个东西在蠕动,米佳正全神贯注地往盒子里张望。对此事的处理,教育者采取了非常明智的处理办法:教师悄悄拿起火柴盒,关好后放进自己口袋,然后把手搁在米佳头上,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没有影响其他同学上课。在课后没有对米佳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严厉批评,而是把甲虫还给他,并询问他在哪儿找到这种怪物和打算如何处置它。教师还肯定了孩子热爱科学的做法,燃起了他求知的火焰,跟随他去探寻甲虫的奥秘(55页)。
第三,对重大大违纪事件采取延缓处罚办法。孩子在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之后,必须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延缓或坚持惩罚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护。难于管教的弗拉季米尔晚上放火烧掉了学校为篝火晚会准备的干树枝,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苏霍姆林斯基没有在弗拉季米尔犯了错误之后立即实施惩罚,而是将惩罚“延期执行”,并给弗拉季米尔立功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处理任何学生问题时都要等到感情平静下来以后,千万不要带着个人的情绪去处理学生的违纪事件。如果学生所犯的错误不大,几天以后就会觉得当初决定进行惩罚是错误的,甚至是可笑的。如果所犯错误确实应该受到惩罚,那么过一星期以后,如果教师认为非进行惩罚不可,为时并不晚(204页)。
4、教师要十分讲究育人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高超的育人艺术,集中体现在对困难学生的转化上。深入到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观察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和兴趣点,通过鼓励和发展他们的闪光点促进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尽最大可能地促进他们的转化,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转化困难学生常用的方法之一。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同事们,先后转化了107名原来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儿童,“后来都成了充分够格有的有教养的人。”他们中有13人受到了高等教育。在培养和教育他们的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都作了详细的工作记录,并把转化他们的事例写入了他的著作中,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中最闪光和精彩的一页。
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夫雷什中学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在教育实践中,对这类学生一般不单纯由某个教师去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是整个集体的义务。每周苏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访困难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们道德的最初环境,他跟家长们、家长的邻居们,教过这些孩子的老师们进行交谈。
(1)善于观察和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针对小学生柳达形象思维差、不能迅速而正确地解题的情况,苏霍姆林斯基首先对她进行了认真地观察和了解。他们发现了柳达富有生动、鲜明的想像力,于是他们决定通过发展她的想像力来促进她智力的发展。找到了问题的原因之后,他们采取了将数学题目编成鲜明生动的小故事,并通过绘画帮助她来记忆字母,终于使她的解题能力有了较大提高(262页)。
(2)善于进行运用情感和道德谈话。苏霍姆林斯基善于同学生进行情感和道德谈话,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种谈话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平等对待,激发起孩子们向善和纯真的情感。8岁的尤尔科带着弹弓来到学校,射死了一只老麻雀。苏霍姆林斯基对他的错误举动没有进行正面的严厉批评,而是从侧面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师带他来看那几只没长羽毛的可怜小雏,哀怨地叫个不停,并告诉他说:“它们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了,现在谁也救不了它们啦……”简单几句话,便让尤尔科顿时产生了内疚感,让也自己接受良心谴责。这要比教师当场严厉批评一顿效果要好得多。
(3)采取通过补救措施促进孩子的转化。当五年级学生柯斯佳和根纳季无意碰坏小苹果树中的时候,他们自己“脸色苍白,不知所措”。智的苏霍姆林斯并没有惩罚他们,而是采取了“夏天也可以移植树木,但需要特别细心管理”这一补救措施来化解了矛盾。于是在全体同学们的帮助下,两人又新移栽了一棵苹果树,并小心翼翼地照料它,这样自然就达到了教育孩子们的目的(186页)。
(4)借助孩子喜欢做的好事促进其转变。在需要清点学校建筑工地砖块的数目时,在动员和组织孩子们参加夜间搬砖劳动的任务时,苏霍姆林斯基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令人讨厌的调皮学生米沙,而米沙发现教师如此“重用”自己的时候,内心向善的潜力开发了出来,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劳动任务,并为下一步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次偶然的夜间搬砖的艰巨劳动任务促进了转变(278页)。为了使调皮执拗、让教师束手无策的尼古拉转化为一个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有意让他与一个孤儿小男孩米沙建立了真挚的友谊,让他在帮助米沙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了关心别人、同情弱小的高尚品质(282页)。格里沙是一个胆小软弱、缺乏意志力的男同学,直到五年级时,每天还借给学习懒散的同学沃洛佳抄习题答案。为了改变他的这种性格,教师有意让他在假期中的晚上到学校里更换灯泡,从而逐步培养他胆大、勇敢的性格,从而也改正了给沃洛佳抄写习题的毛病(268页)。
(5)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他认为,只有当每个人都成为自己行为主人的时候,只有自己的良心变成严厉的裁判,人的自我羞耻要比在别人面前大得多的时候,只有在那时,我国的犯罪现象才能完全消除。斯坦尼斯拉夫是一个对什么都无动于衷的孩子,要完成自己的义务却需要教师和家长费出好大的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改变孩子的这种自私的性格,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唤起孩子的良心、羞耻心、责任感和义务感等。学校把护理两只受了重伤的小山雀的任务交给了他。可爱的小山雀激起了斯坦尼斯拉夫的爱心与责任心:假期里,他每天都到学校去,喂饲料、清洁鸟笼、贮藏饲料,精心地照顾着小山雀的成长。他也仿佛感到有数十只眼睛在注视着他,于是强迫自己去完成同学的意愿。在护理小山雀的两个月时间里,这个孩子真正体味到了“自己成了战胜个人消极怠惰和冷漠无情的胜利者”(129页)。
(6)调动集体力量促进孩子转变。对于上学经常迟到的别佳,教师的谈话与劝说效果都不大。于是教师把改掉别佳迟到毛病的任务交给了全班同学,让大家共同来帮助别佳。在同学们的积极行动下,收到了比任何惩罚都好的理想效果(238页)。共青团员列奥尼德,放任母亲在家中挂圣像、点“常明灯”,学校“荣誉法庭”审判了他,判决使共青团员列奥尼德感到内心有愧。于是他开始向母亲作耐心的解释,反复说明宗教所具有的欺骗性。他终于达到了目的:母亲从他的房间里摘下了圣像,拿走了“常明灯”。学校“荣誉法庭”的作用在于帕夫雷什中学的共青团员对坏人坏事和不良现象毫不留情,直言不讳,体现了他们嫉恶如仇的高尚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转变困难与问题学生的高手,其出发点是教师要热爱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他说过:“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去揭穿儿童的不好的、错误的行为,不要急于把儿童的所有缺点公诸于众,而应当让儿童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的缺点。让集体看到的首先是每个儿童的优点,这才是育人的艺术所在。”(《要相信孩子》第49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