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论朗读(1205)

标签:
365朗读教育 |
分类: 苏氏阅读研究 |
逍遥行者
2014年4月26日
所谓朗读,即指“清清楚楚地高声诵读”。它主要是一门诉诸听觉的语言艺术。朗诵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丰富语文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朗读是学生需要培养和掌握的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其多部教育著作中,多次阐述其朗读教育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正确认识朗读训练的重要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朗读的德育作用,他认为,朗读是培养理智和善良的有力工具。在孩子们的童年时代,朗读童话和故事作品,这首先是对孩子们心灵的哺育,是人的高尚品质对儿童灵魂深处的触动。那些揭示高尚思想的故事总是一点一滴地将人性倾注到儿童的心里,构成善良的心地。如果童年时代读过关于善与恶、真理与谬误、诚实与虚伪的作品,那么这些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就会成为这个人的财富。(1③-252)因此,从小进行正确的朗读训练,对于孩子们形成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教师和家长要为学生作好朗读示范。
朗读训练不能草率进行。教师和家长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并为学生作好示范朗读。他认为,在首次次开篇阅读之前,孩子应当听到教师和父母朗读,领会艺术形象的美。不能把到大自然中去“旅行”看成是与书本脱节的活动。如果孩子不能领略所读书籍中词句的美,他就看不到周围环境的绚丽多彩。(1③-266)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早在“快乐学校”阶段(学前班)就通过绘画和富有表现力的标题来表达他们对周围美景的思想和感情,这就是从情感和美学上为读和写做准备的结果。
其次,重视孩子们的集体朗读训练。
从第一学年的中期起,苏霍姆林斯基和教师们就开始集体朗读训练。同一本书有好几册,他们分发给孩子们,让他们在家里阅读。这是集体朗读的预习。第一部分图书中的每一本书,他们都朗读过不下十遍,但是兴趣并没有因为重复朗诵而稍减。三四个月过去了,孩子们又想重读一遍心爱的书,于是它重又成为集体阅读的书籍。只有孩子在学会阅读之前就能感觉出语言细腻的文采,作品的力量和优美才能感染他的心灵,激动他的理性。凡到思维的发源地去“旅行”而还领略不到语言魅力的人,永远也不会有把已经知道的作品听上两遍、三遍,乃至十遍的兴致。(1③-271)
第三,朗读和赏听文艺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创造过程。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教人如何生活,成为生活教科书,是因为对艺术形象的感受能一致地同时激发美感和道德感。因此,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指导孩子们朗读和赏听文艺作品,并指出这是一种特殊的创造过程:学生在朗读文艺作品时,使语言充满发自内心的热烈情感,他或者赞赏美好事物、高尚情操、崇高道德,或者满怀愤慨和憎恨。不论朗读还是默读,都是从美学上和思想上感受艺术形象的主要一步。学生在感受细腻微妙的思想感情的细微差异中,同时也就在接受陶冶情操的这种特殊教育。所以在帕夫雷什中学里,各年级专门设有心爱作品朗读课,在课上每个人都朗读他最喜欢的文艺作品,他们还举行作品朗诵会。在学校的童话室里,教师给孩子们朗读中短篇小说和童话作品。那些能体现艺术形象的美学意义和思想意义的最精彩、最有表现力的片断在同一堂课上往往由几名学生朗读。更为重要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透彻领会作者的意图,并在自己的转述中体味作者原文的意思。(1④-365)此外,他们总是选择跟艺术家所描写的景致相近的环境中读作品。语言可以帮助更加深切地感受自然美的微细色彩,而大自然的美又如同在加深语言在儿童和青少年意识中的情感色彩,使他们更好地领略其中的韵味和芳香。(1④-544)
第四,朗诵诗歌在语言教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在指导朗读之前,苏霍姆林斯基先把那些已列入人类文化宝库的优秀的诗歌典范作品背诵给孩子们听。孩子们产生了要学会背诵自己喜爱的诗歌的愿望。在四个学年中,学生背诵了很多诗。但是在他们尚未感受到诗句的美妙音韵之前,他们绝对不会去背诵的。优秀的诗作总是把语言、形象和音律的美融为一体。他极力使孩子们在幼年就能感觉到这种美学上的完美性和一致性:我背诵了俄罗斯和乌克兰诗人的诗歌。我们多次朗诵了普希金的诗《先知奥列格之歌》和舍甫琴柯的长诗《女工》。(1③-272)在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时,重视让学生学会感觉诗中语言的音乐节奏,感悟诗歌语言中的各种细腻的色彩。描写爱情、守信和忠诚的诗歌语言具有巨大的力量,它使年轻的心灵变得高尚。
第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重视培养学生学会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朗读能力,学生在小学的四年时间内,朗读的总时数不得少于200小时。教师对这些时间应当加以统筹分配,而校长则要检查教师是怎样指导学生的个人阅读的。学会迅速地阅读和理解——这是防止学生学习上的惰性和学业落后的可靠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学生,即使不能学会像中等生那样解答应用题,但只要他掌握了阅读技巧,他这个未来的劳动者和公民也将为自己打开通往丰富的精神生活世界的窗户。一个不掌握数学、不会解应用题的人,仍可以生活下去并获得幸福;然而,如果不会阅读,则不能生活,也不会获得幸福。谁没有掌握阅读技巧,谁就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一个不懂道德的人。(1④-828)
由此可见,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苏霍姆林斯基绝不是将其简单地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而是将其与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的培养结合起来,与对文学语言魅力的领悟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