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逍遥行者读书
逍遥行者读书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766
  • 关注人气:3,0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1173)

(2013-07-16 08:52:25)
标签:

365

教育智慧

教育

分类: 教育随笔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1173)
1173篇:苏霍姆林斯基经典案例中的教育智慧

逍遥行者

2013年7月16日

 

小麻雀都死了

——为什么惩罚之后孩子更狠心了

 

[教育箴言]

没有对个人的教育,就谈不上集体的教育力量,而对个人的教育离开自我教育是不可思议的。我认为,教育这个概念在广义上就是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教育的统一,而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771

 

[教育案例]

我们学校里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三年级学生,9岁的科斯佳用弹弓打麻雀。他打伤了一只,把它捉住,折磨它。为了这事,教师惩罚了他:三次没有让他和全班一起到森林里去玩。在孩子们朝思暮想的第二次有趣的野游之前,科斯佳在课堂上蹙着眉头,对教师的提问答非所问。全班同学都到森林里去了,而科斯佳却留在学校里。他在一个草棚的房檐下捉了几只还没有长出羽毛的可怜的小麻雀。把它们放进老师的桌子里。过了一天(到森林野游足在休息日的前一天),教师打开桌子,发现那些小麻雀几乎都死了。

    怎样解释这种残忍行为呢?为什么在惩罚之后孩子往往变得心狠了呢?这是因为“强力”影响手段使他不去动脑筋思考问题;他感到难过的,不是自己干了不体面的事,而是他受到的惩罚。实际上,他正在忘记自己不好的行为,而教育的逻辑则要求孩子好好思考自己的行为。结果却是,孩子往坏处想了。他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心里逐渐积累起怨恨。而且惩罚要是稍有一丁点儿不公正,这种怨恨就势必像雪崩一样塌下来,其猛烈程度是老师意料不到的。

我认为正常的教育应是这样的:孩子没有严重的不良行为,犯了轻微的、无关紧要的“过错”,他就会深深地感到内疚,把它放在心上,受到良心的责备——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教育的艺术在于防止发生严重的重的过失。怎样防止呢?首先要同学生进行个别谈话。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773-774

 

[案例赏析]

如何对待淘气或违犯纪律的孩子,这是每一位教师都会遇到的棘手的教育问题。教师处理办法的恰当与否,既涉及到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也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本案例中教师对折磨麻雀的三年级学生科斯佳的不恰当的惩罚,使他产生了报复心理,残害了更多的小麻雀。

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的淘气等行为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不要轻率地把儿童的淘气行为宣布蓄意破坏秩序的行为,不要把儿童的马虎大意称之为懒惰,不要把儿童的健忘称之为玩忽职守。要懂得儿童的淘气行为、马虎大意、健忘——这些情况过去有,现在有,以后永远都会有。对于这一切要谅解,不要急于求成,要不厌其烦地巧妙地加以引导。”(1-816页)而用弹弓打麻雀只能是孩子的淘气行为,这些行为只要耐心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会改正自己错误的。相反,如果教师不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法,对他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方法,必然会引起孩子的报复或其他行为,特别像上述教育案例中科斯佳被三次剥夺野游的机会之后。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儿童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产生的愤怒是一种危险可怕和东西;在狂怒中儿童甚至会迁怒于那些与自己的不幸毫不相干的人。”(1-836)当惩罚要是稍有一丁点儿不公正,这种怨恨自然就势必像雪崩一样塌下来,其猛烈程度是老师意料不到的。

因此,在培养道德习惯的过程中,不容许采用惩罚的手段。一般说来,采取这种手段时需要有最大的耐心并十分注意分寸。对于一个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种手段是随时准备着,但却从来不使用它。(3-650页)对待上述淘气孩子的处理,只能是进行心灵上的单独谈话,让孩子深深地感到内疚,受到良心的责备,这正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对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作用。他认为,自我教育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自我教育的前提是人对人的信任,是使个人的荣誉和尊严起作用。为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首先必须建立起深信对方具有良好意愿的师生关系。根据多年的经验,他可以向老师提出一条实际建议:学生的自我教育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作风。在班级集体中应有安静的气氛,不要有大声喊叫和爱动气的现象。如果老师不时对这个或那个学生大为恼恨,并让这种不良情绪“发泄”出来,表现为大声呵叱和气愤之下随意惩罚学生,力图最厉害地训斥他,那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我教育。因此,他坚信,绝对正常的教育是与惩罚无缘的。这一信念不是书面推理的结果,而是多年实践的总结。凡是一切依靠惩罚的地方,就不会有自我教育,而没有自我教育,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正常的教育。

不当面呵斥和批评学生,而是通过谈话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也是应当值得我们来学习的教育方法。

 

 

我们愿把全部温暖都献给您

——怎样教育学生关爱孤独者

 

    [教育箴言]

教育学生心目中看得见别人。让他们学会把别人当作镜子,在镜子里照见自己。把这面镜子交给每个男女青年,教他们学会照自己——这是教育智慧的高峰之一。如果你想成为青少年真正的教育者,那就教他们学会在这面镜子里看出自己最细微、最隐秘、最不寻常的特征吧!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768

 

[教育案例]

    我的学生们为碰上了一件不幸的事而感到震惊。有一天,我们从例林里回来时,遇见了一个妇女用沉思和忧愁的目光看着我们。在村子里,每逢遇见人,不管认识不认识,通常都要打个招呼。我们对她说:晚上好!她回答说:祝你们健康,亲爱的。她的声音也流露出了悲伤的心情。

    “她的眼睛为什么那样忧愁?”一个男孩子问道。

    “她一定有很大的痛苦……可是,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过了一天,我们知道了她的伤心事,大家都感到惊愕。她的三个儿子、她的丈夫和两个兄弟,都在卫国战争前线英勇牺牲了。不久前,她在这个世界上惟一的亲人——母亲,也去世了。现在,仅她一个人孤独地过日子。

    这位玛丽亚老奶奶的痛苦遭遇,引起了我们对她的深切同情。亲爱的老奶奶,我们怎样才能帮助您呢?科斯佳在知道了这个女人的悲惨遭遇之后说:“我们愿把自己内心的全部温暖都献给您,一定要使您笑起来。”

    有一天,玛丽亚老奶奶终于冲着我们笑了。她是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们时笑的,因为当时我们来到她家里,栽上了六窝葡萄和六株玫瑰,表示纪念她的三个儿子、丈夫和两个兄弟。她笑了,随后眼睛里涌出了热泪。我们也流泪了……因为我们从来还没见到过一个做母亲的人经受如此巨大的痛苦。

    我们想尽量减轻她的一些痛苦。我们心里明白,不能丢下她一个人不管,因为孤独会使她更难受。我们的心灵还告诉我们,安慰不了她,也不能劝她忘记自己的痛苦。这种痛苦将会永远留在她心里,直到她与世长辞。

这个年老的女人看见小学生们前来就笑起来了,我们每天都到她家去,在她的美丽花园里劳动。玫瑰花开放了,一串串葡萄成熟了。我仔细地看着学生们的眼睛,倾听着他们的叽叽喳喳声,发现他们内心深处仿佛感到对不起这位老奶奶似的。他们过着愉快的生活,不时欢笑,高兴地望着自己的伙伴,望着太阳和晴朗的天空,而老奶奶的儿子们却在战争中牺牲了。这就是孩子们内心的感受。我心里想,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应该说是好事。他们有了这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复杂感情,表明他们对为他们的幸福而牺牲的人们负有崇高的义务。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766-768

 

[案例赏析]

玛丽亚老奶奶沉思和忧愁的目光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孩子们知道了她不幸的遭遇之后,决心把内心的全部温暖都献给您,一定要让老人笑起来。孩子们来到她家里,栽上了六窝葡萄和六株玫瑰,以纪念她为祖国战争而失去的亲人。孩子们每天都到老人家里去,为老人送去歌声和笑声。这是一则教育孩子如何关爱孤孤独老人的典型案例。

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经常组织孩子们参加为孤独老人送去关爱、和老人建立深厚友谊的活动。这些老人的亲人一般都为卫国战争献出了生命,他们的英雄事迹受到了人们的崇敬,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孩子们,一定不要忘记他们还活在世人的亲人。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孤独老人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同情关爱别人的高尚道德情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对他人灾难与不幸的同情心——是苏联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三-120页)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能忧他人之忧,才能成为他人的朋友、同志和兄弟。要让孩子们的心中有他人——可以这样来表述我为自己提出的重要的教育任务。

为了纪念老人失去的六位亲人,孩子们在老人的院子里栽上了六窝葡萄和六株玫瑰,这既是对亲人的纪念与象征,让老人找到了心灵的寄托,更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孩子们的精心照料下,葡萄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玫瑰会开出艳丽的花朵。到时候,孩子们会把成熟的葡萄和盛开的玫瑰花献给这位老人。到时候,孤独的老人怎能不发出笑声呢?

这项关爱活动,能够使孩子们在劳动中受到了良好道德情感的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崇高的内心不安,纯洁高尚的心灵激动,是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到成年时期才开掘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的。要在少年时期发掘、创造这种财富。要把这种财富当做无价之宝加以爱惜、保护。他特别强调:“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如果童年蹉跎,那么所荒废的就永远无法弥补。”(三-116页)因此,在孩子们的童年时期,组织对孤独老人的关爱活动,对他们的影响将是终生的。

 

 

小姑娘终于站立起来了

——怎样为生病的幼童送去关爱

 

[教育箴言]

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使他的每个学生,能在童年就获得个人与他人深交之中的那种奉献的道德经验。一般地说,要少空谈那些热爱人们的词句,而多做一些实际的事,满腔热忱地投入生活中去,参加去创造的欢乐,这一些应当成为道德教育的准则。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199

 

[教育案例]

我们的共青团组织在为大家建立草原的“美丽角”时,一个名叫娜塔沙的小姑娘突然加入了我们这个和睦的大家庭。共青团员们都爱抚地叫她娜塔洛奇卡。她的家住在村边,除了母亲,再没有别的亲人。她3岁时得了一场重病,从此不能行走了。春天和夏天,妈妈就把她放在小车上,让她在枝繁叶茂的苹果树下呆着。绿色的庭院、一棵苹果树、两只蜂箱、一口水井、养在板棚上的几只鹳、。一只叫帕利玛的狗和它所守护着的一些家兔——这就是娜塔沙生活中的整个世界。她声音响亮,很爱说话,但同时又由于疾病的折磨而显得忧伤。她请求我们采一些她无法看到的野花带给她。我们每个人都心痛起来:难道这个小姑娘真的就不能恢复健康了吗?给她治病的医生说,她不会很快痊愈,因为她的神经系统受到了严重损伤,双腿瘫痪了。我们怎样才能帮助你呀,小娜塔洛奇卡?

    我们真是什么都为她做了。我们把她那间宽敞的房间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花园:栽种了小枞树和松树,从学校的温室里移来了正在开放的菊花。我们还在窗台下栽种了玫瑰。再过一年,小姑娘就该上学了,因此,我们开始教她识字和画画儿。她的房间整个冬天开满了鲜花。可是,她的面容仍然很苍白,身体脆弱;我看到,季娜和加利亚从娜塔洛寄卡那里回来时偷偷流眼泪。我们盼着春天快快来临。

    春天,当核桃树刚刚长叶子,草原上开出了报春的花朵时,我们就把娜塔洛奇卡放在小车上,带到“美丽角”去。她惊喜地看着周围世界:草原雾气在山丘的上空颤动,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大个儿的蝈蝈在跳跃……她觉得一切是那么新奇,那么陌生。孩子们在“美丽角”搭起了窝棚。暑假期间,我们整天就在这儿渡过。草原上有益于健康的空气、核桃树叶散发出来的香气、红艳艳的西红柿、甜美多汁的大西瓜、香甜清脆的苹果——大概是这一切成了娜塔洛奇卡的良药。她的脸颊逐渐红润起来,目光显出愉快的神情。两年之后,她终于站立起来了。医生说得对:治病不单靠药物,也要靠愉快的情绪。像娜塔洛奇卡的这种病,更是如此。

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同学们对这个生病的小女孩热心照顾和关怀。这起到了无可比拟的教育作用。男女青年学会了用心灵去感受和认识那些往往看不出来的不幸和令人焦虑不安的事情。我相信,如果一个集体关怀幼童,那么,他们对人的最大不幸——孤独,也会是非常敏感与同情的。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765-766

 

[案例赏析]

双腿瘫痪的小姑娘娜塔沙在帕夫雷什中学学生们长期地精心照料下,居然站立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娜塔沙是不幸的,可是她得到了学校小朋友们的关爱,他们将她的房间装扮成一个真正的花园,栽种上各种鲜花。春天来临后,他们带他来到校外的“美丽角”,享受着大自然美丽的环境,使她保持着愉快的情绪,经过两年半的时间热心照顾和关怀,奇迹终于发生了。

让孩子们为孤独者、病残者和不幸者送去关爱和温暖,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关心别人的细腻感情,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德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30多年的学校工作使我深信,教育别人和关心别人时,是一个人进行进行自我教育的机会。我们的教师集体力求使每个学生在少年时期就对比他们更小的儿童表现出真诚的关心。对儿童表示体贴、关怀和担心,是青少年集体崇高的感情基础。这种感情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得愈积极,男性青少年的心就变得愈温存、愈勇敢,女性青少年的心里就愈多柔情。通过对弱小者的关爱,培养了孩子们的高尚情感,也使孩子们作为受教育者同时也变成了教育者。

苏霍姆林斯基倡导孩子们要从小树立奉献的精神,为需要帮助的孩子和老年人送去关爱,以实际行动让他们充满愉悦的心情,可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他说过:“奉献——则是培养人的崇高愿望的惟一学校。”(二-220页)无需空洞的理论说教,孩子们在多年如一日地对弱小者的关爱中,自然会培养起他们良好的道德感情。

关爱弱小者,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培养真正人的基本要求。他教育孩子们,一个人活着,就要使你的道德核心成为健康的、纯洁的和强大的。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则意味着奉献你的全部精神力量,以便使你周围的人们变得更美好,精神上更丰富;以便使你生活中所接触的每一个人,都能从你身上、从你的精神劳动中得到某些美好的东西。

    让孩子们在帮助关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完美的自己,这也应当成为我们学校德育活动的要求。

 

 

我们学校集体的劳动作业队

——怎样在学校集体内建立劳动关系

 

[教育箴言]

必须帮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自己心爱的工作中显示自己,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成为能工巧匠。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三)》第833

 

    [教育案例]

在建立和培育集体方面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学校集体内建立劳动关系。如果在集体的成员之间缺乏互助合作,以及同志式的思想交流和经验交流,那就不可能有任何集体。

    我们学校的少先队组织有一个小机械化作业队。作业队拥有一些机器和机械,在学校的教学试验田里和儿童学工小组里使用。队里有一台由老师和高年级学生装配起来的小拖拉机,少先队员用它耕学校的田地和园地。队里有两辆小型汽车,供低年级教学使用。此外,还有两台播种机、一台割草机、一台脱粒机和几台簸谷机。所有这些机械都是在学校里制作出来的,并且是适合儿童劳动的。

    共青团组织有一个青少年机械师作业队。作业队选出一名队长、两名副队长和两名技师。队里组织了一个电工小组。这个队拥有大人机器(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这样说)——一台拖拉机、两辆汽车、一台康拜因、几台播种机和簸谷机。队长和一名副队长受作业队委托,掌管着各种机器和一个修理站(修理站有电瓶充电装置和电焊设备)。他们指定青少年机械师定期完成各项工作。学生认为,能够在这个机械师作业队里工作是很大的光荣。作业队的队长,要对希望驾驶拖拉机的同学进行一系列考试(如要他在镟床做一个个机器零件,参加设计和安装一部新机器),然后才让合格者开拖拉机。在春天和夏天的田间劳动期间,由队长负责安排青少年机械师在少先队田地里和农庄土地上的工作。

    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还有两个作业队:青少年作物种植队和少年园艺队。这些劳动集体有自己的试验田、园地、校办养蜂场,以及栽培作物和从事园艺的手工劳动工具。

    经济、物质关系的经验,使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成为许多物质财富的主人。我们的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掌管着学校内部经济账目上来自教学实验田、花果园和菜园收入的资金。学生把出售水果、蔬菜和树苗获得的钱记在进款项下,交会计室。一年能积蓄不少钱。团委会和少先队委员会用这些钱购买乐器和组织参观游览。这样的活动丰富了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的生活经验。

与劳动紧密相连的物质、经济关系,是在一个集体内把不同年龄的学生团结在一起的一条纽带。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761-762

 

[案例赏析]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他认为,劳动教育是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基础,劳动教育是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在学校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开展系统性的劳动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发展,也是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劳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它渗入到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中去,既能丰富个人的道德修养,也能促使个体形成完美的人格。

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劳动教育的实践中,首先要通过教学大纲规定的必修课程,而且要将劳动教育和学校的生产劳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他们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的教学内容是结合当地生产劳动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轻体力劳动到重体力劳动循序渐进的有系统的安排进行。他们的劳动教育带有有很大的技术性要求。它在学生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通过掌握劳动技术促进学生智能和创造性的发展;二是“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把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劳动和创新实践;三是为学生将来从事工农业生产打基础、作准备。

他们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内容包括了工农业生产中广泛的领域,从小手工艺制作到大机器的操作和制造,从捡麦穗到开垦出大片试验田和果园,劳动课的种类十分繁多,创造的劳动成果形式多样。本案例所介绍的只是涉及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作业队和园艺种植队,从中可以看出学校对这些劳动作业队的基本要求。

学校结合当地生产劳动实际组织的各种劳动作业队,是根据学生的兴趣、才能和共同的目标指向组成的劳动创造小团体。它的存在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又给小组赋于了劳动和创造相融合的新意。他们的分组方式多种多样。劳动创造小组的构成形式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劳动技术水平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劳动技能水平高、创造性强的高年级学生组成,主要从事技术性和创造性强的大型劳动项目;另一类则是劳动技能和年龄交叉型的,如高—中年级结合组、中—低年级结合组。这种设计有利于促进年龄小的学生在智力和劳动创造素养上迅速发展,也有利于培养中、高年级学生的领导才能、辅导能力,以及不同年龄学生之间的合作糖神。在组织作业队开展劳动活动中,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技术指导的作用。很多小组的指导工作是由八至十年级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教师重点辅导这些能够指导劳动创造小组的高年级学生,向他们推荐进行活动的某种程序,讲解怎样带领小组进行活动,怎样使知识、劳动和创造相结合等。活动内容融合了知识、技术与创造。劳动创造小组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寓,既注重劳动技术训练,也注重把劳动与科学知识、科学实验、科学创造融为一体。例如,少年机械师作业队从操作、拆卸和装配小型内燃发动机做起,继而发展到掌握各种常用发动机、摩托车、拖拉机等的操作、维修和装配,再到技术创新的设计计和制造。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孩子们通过劳动作业队的活动为集体创造了收入,改善了自己的学习条件,也培养了他们的理财能力和节约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这些劳动教育活动,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生存”基本能力的教育,使他们“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这种构想和设计也是培养现代化农村建设人才必备素质的需要,同时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强调的农村教育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迫切要求。

当然,受历史条件的局限,苏霍姆林斯基当时的学校劳动教育情况同我们今天学校的劳动教育,无论是学习条件还是劳动环境,还是劳动教育的目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批判性地吸收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对于改进我们今天的劳动教育,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