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转载)

(2012-08-21 10:20:07)
标签:

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

校园

分类: 苏氏阅读研究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转载)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转载)

http://jysb.shuren100.com/2012-07/25/content_36800.html

(《教育时报》2012年07月25日)

 

  编者的话:第11期“读书沙龙”在这个暑假和大家见面了。在2012年下半年,在“阅读大师”系列沙龙里,我们将一起在阅读中与苏霍姆林斯基、杜威、孔子、陶行知等大师相遇,在品读中沉淀教育智慧,在来日的实践中衍生新的智慧。
  本期沙龙在树人网“河南教师读书会”板块刊登征稿启事之后,收到全国各地50余篇作品,其中不乏亮点闪现。在他们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管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年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年,他担任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

 

教育素养应终身修炼

  □ 刘波(本报读书会会员号W010)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时,其中的“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阅读《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发现他对教师的教育素养进行了更深刻的阐述。相信有点进取心的老师,认真阅读他对教师教育素养的阐述后,肯定会汗颜。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师的教育素养主要包括学科素养、研究学生的素养和语言素养这三个方面。
  “教书育人”,这是很多教师对自己职业身份的最大认同。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即便如此,我们很多教师也只是熟悉所教学科的教材,甚至只是所教学段的教材,更谈不上精通。比如说初中的老师,只熟悉本学科初中的教材,而对小学和高中的教材就不清楚了。而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教师还应该了解这门学科的最复杂的问题和学术前沿问题。他认为,教师不深刻了解他所教的基础知识所属的那门科学,就谈不上教育素养。可见,仅仅就学科素养而言,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丰富多样的研究儿童的方法也是教师教育素养的重要部分。教师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观察儿童,以及从观察的结果中探索出对儿童施加个别影响的工作方法。我们虽然常说“以生为本”,但是往往忽略了研究学生。现在,我国的教育理论界也在强调重视研究学生,不能目中无人,这也说明了教师提高研究学生的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素养。在这一点上,苏霍姆林斯基还特别强调教师对心理学的学习和应用,这对我们教师而言也很有启发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强调教师的语言修养,认为这是教育素养的又一个方面。他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活动起着确定作用。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未能用儿童可以接受的、鲜明的语言表达清楚事务的现象和概念,因而不得不多次重复讲解,这要浪费多少时间呀!的确,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需要不断修炼。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的学科素养、研究学生的素养、语言素养是教师安身立命的重要教育素养,是教师职业的“必备功夫”。与他所处的时代相比,现在的社会发展更加快速,知识更新更快,学生的见识更广,这对教师的教育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更要有加强自身教育素养修炼的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高瞻远瞩地提出,“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的品质所要求的,教师要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在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上,苏霍姆林斯基还要求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创造实验室”,并逐年丰富起来。他把此称为教师劳动的工艺学,就是教师逐年积累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料。这样,通过一年一年的积累,教师用于每一节课的资料就会越来越多,教育素养自然就“水涨船高”了。
  如何教育素养的终身修炼,这是每一位教育人应该好好思考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  

  □ 江锦灵苏霍姆林斯基在《爱情的教育》中无意间阐述了他的爱情观,更重要的是明确了对子女爱情教育的立场,在一系列《致女儿的信》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其实,苏霍姆林斯基是以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给孩子心灵播撒爱的种子,给灵魂注入美的疫苗。用现今流行的话说,就是对女儿进行了一次委婉的性教育,虽然信里所涉及的内容几乎没提一个“性”字,但爱情与性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理念至少给予我几点启发:
  首先,当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阶段时,师长有必要也有责任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和情感引导。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观念,在爱情和性的问题上,师长往往谈其色变,大多采取能避则避的态度,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才悔悟当初。这些代价原本可以避免,却疏忽于师长的教育和引导。孩子步入了青春年华,随之而来的喜忧皆是孩子必须经历的,包括爱情问题,更是师长应该面对的,应陪伴孩子一起认识和体验,并妥善处理。
  其次,当孩子正处在特定的人生阶段时,尤其是面临对爱情的认识与抉择时,师长如何引导其正确认识和健康成长呢?苏霍姆林斯基的理念和策略值得借鉴,他认为爱情问题是个性形成中的重大问题,不可不研究与正视。放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年代,父亲能与女儿如此开诚布公地“谈情说爱”,足见他的开明与远见。在形式上,写信不失为一种优雅有度的交流方式,它的优点是可以避免两代人的尴尬,能真诚详细地谈出各自的观点,这对于以含蓄内敛为美的中国人来说,尤为适合。虽然当今写信已然不符合现实,但可以用QQ聊天或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代替,效果与普通的写信并无二致。 
  在内容上,师长要在字里行间体现一种平等宽松的姿态,切莫说教,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通过自身的经历或轻松的故事加以引导。现实中的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往往缺乏真诚的态度、巧妙的方法和教育的耐心,导致沟通障碍,甚至引发新的矛盾,最终还以什么“代沟”来掩饰自己的懈怠与无奈。从苏霍姆林斯基与女儿的沟通中可以反思一二,我们做到了什么?务必做到在他们刚懂得爱情之时就教育他们怎样去爱,从而使孩子健康地对待与异性的交往,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再次,苏霍姆林斯基自身的爱情观和人生态度,也给予我不小的鼓励。他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态度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孩子们能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既要言传,更要身教。师长的爱情观和人生态度,会不经意间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也最有说服力。他从17岁开始就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他对待爱情、家庭和对待教育事业一样认真和执著,他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对女儿的爱情教育理念。

 

与自己的书相遇 

  □ 党玲芬(本报读书会会员号H047)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阅读是贯穿始终的话题。
  苏霍姆林斯基用大量的案例使我们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书开始的。在阅读中,孩子用最高的尺度衡量、思考着世界和自己,进而认识自己并考虑自己的未来。他认为,假如一个人在童年时代未能亲身体验到那种手不释卷的扣人心弦的欢乐,那就根本谈不上受过完满的教育。他希望孩子能够把书籍看做奇妙的、不能解释的东西,看做高于一切的东西,他甚至希望孩子们中间能出现许多迷恋书本的怪人。如果这一切能够变成现实,他相信那些用任何强硬手段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将迎刃而解。因此,他的心里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教育信念的一个信条。”
  郝尔曼·黑塞说:“读书绝不是要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显而易见,现在我们大多学生的生活太过单一,甚至略嫌单调和无聊。学生获得的快乐似乎仅仅表现为解答出题目或者考出好分数而获得的开心与快乐,然而这种快乐未免有些太功利了,而且难以持久。那么,具体到如何丰富学生的智力生活方面,我们是否可以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呢?很多时候我们埋怨孩子读书不自觉,或者说并没有把读书当成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孩子身边的藏书量太少,接触的书没有和自己产生一种交集。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我们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我们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是的,如果我们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滞的、贫乏的,每天重复讲着同样的东西,自己对书籍疏而远之,学生怎可能会对书籍产生热爱?自己没有成长,怎能带动学生成长?自己不尊重思想,学生也会像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我们有没有属于自己的书橱,或者说有没有给孩子打造的书橱,我们也不妨看看自己书橱里有多少书籍是属于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如果少得可怜的话,我们可以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充实一些科普书籍,改善一下孩子的知识结构。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要做到营养全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对立体,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孩子将来的专业发展所能达到的程度。
  “我认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男女都找到了一本在他们心灵中终身留下深刻痕迹的书本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我耐心地期待着青少年同他的书本相遇。”正是看到了书籍对青少年精神世界的重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一直致力于使每个孩子都有一本心爱的书,并指导他们反复阅读和思考这本书。于是,他的学生费加在阅读中不再自以为是,季娜在阅读中明白了人要在死后留下深深的痕迹,而沃洛佳则在阅读中克服了精神的空虚……孩子们就是这样与自己的书本相遇了,这种美丽的相遇改变了他们自己,书籍成了照亮他们人生前方道路的火把。
  一生中若能与自己的书本相遇,是幸运的。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想方设法让孩子拥有这种美好的相遇。

 

调动每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 王希政在《关于获取知识》(节选自《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结合具体课例和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了符合“学生脑力劳动”特征的“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的“教学技巧”。他认为,“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这也是听课、观课的主要看点,是“分析课”“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下结论”的重要依据。苏霍姆林斯基所阐述的有效教学方法给我以下四点启示:
  第一,要找到准确而有张力的起点。准确定位一节课教学的起点,对于整个课堂教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课堂教学的起点应准确且具有张力。具体而言,课堂教学的起点应该是整合了教材逻辑起点和实际学情的现实起点。因为就教材而言,每一节课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起点,但是这个基于知识结构体系的逻辑起点必须与学生的已知、未知和想知相“交接”,才会真实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活动,即“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引发其内部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激动”,这样才会真正切准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兴奋点,切准学生认知和情感的生长点。
  第二,要善于给学生的思维“留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的思维“留白”,即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此即所谓的“开而弗达”,这样,有了自主“张扬”的空间,学生才会情绪饱满地参与进来,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会活跃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留白”技巧既要“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符合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也应因班情而定、因学情而异,即“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里在这一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个班里,却要在另一点上有所保留”。
  第三,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建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可以让学生从“以前在生物课上、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以及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的全部储备里,把解决面临的疑问所需要的那些知识都抽取出来”,引导学生运用抽取出的已有知识来“自行”而完整地解决疑问,即引导学生主动地以已有的体验或者个性化认知图式将新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教师应引导每一个学生都经历系统的思维过程,使其充分地体验、完整地认知,避免提出“一些零碎的小问题”,不提倡“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喊起来回答问题,听他们说些什么,然后从他们的零散的回答里凑成一个总的答案”。
  第四,要注意讲授的时机、内容、分寸。新课堂教学也并非一味地排斥教师的讲,尤其是在有些内容的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不可或缺,但教师应讲其当讲,即把握好讲授的时机、内容和分寸。教师的讲不是替代,不是和盘托出,而是铺路搭桥,倡导“导而弗牵”,重在引导学生“温故”,使其“以故知新”。当学生“意识的仓库里的某个地方正好是个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思路在某处断了线,那我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启发讲授时应“努力寻找重复讲解已经学过的教材的最恰当的形式,以便使学得最好的学生也能从中发现某些新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的成长之路 

  □ 张国庆(本报读书会会员号F008)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之路,源于他对教育有着无限的热爱。读《给教师的建议》我们会发现,他对学生的爱无所不在。他的爱表现在对学生的观察研究上——“不让任何一个儿童的阅读技能停留在对单个词的感知上。”表现在让儿童体验到成长的乐趣上——“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表现在“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爱直接瞄准儿童的生命诉求,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与自豪的基础上从生命内部激起强烈的做好孩子的愿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我们很多教师信奉的教育箴言,我相信,只要我们对学生的爱发自内心,并且一以贯之地保持下去,时刻瞄准学生生命发展的原点,我们就有可能达到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生命高度。 
  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学生、研究教育、研究教学,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成长常态。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的日子里,我不止一次地为下列数字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我担任校长工作的最初几天,我就开始学习物理、数学、化学、地理、生物、历史,我用了3年时间,自修完了学校所有学科的教科书和主要教学方法参考书。”“在我的实验室里,放着一堆堆的笔记本,里面都有几千条从杂志里摘录的材料和从报纸上减下来的资料。”“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这些年份里,我写了1000多篇小作文。”这些数字并不枯燥,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包含着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探索的脚印,包含着他的信仰追求,包含着一个动人的生命细节。
  热爱与坚持,是苏霍姆林斯基成长中的两条主线。因为热爱,他拼命地阅读,积聚了知识的大海、思想的大海,他把自己的视野投向关注儿童成长的每个角落。因为坚持,他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任何障碍都被他踩在脚下。走苏霍姆林斯基的成长之路,我们会看到通过自己的行动结下的丰硕成果,会感受到职业生活的幸福。

 

做苏霍姆林斯基式的老师  

  □ 金甫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女孩摘花这个教育故事后,我被深深感动,细细咀嚼品味,受益匪浅。
  由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培养孩子的爱心远比对他们的错误进行无情指责重要。“尊重孩子、爱护孩子、服务孩子、呵护心灵”正是教师迎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我要学、我会学”的学习动力,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与激情。我们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给学生以成长的动力和信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学会尊重学生,是教师关心和爱护学生的最好体现。我们要相信: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不是惩罚,而是尊重。我们想尊重理解孩子并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总结,而应该铭记在我们心中,体现在我们教育教学的每一件小事上。在日常生活中或处理突发事件时,我们绝不能因一时冲动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是一种智慧,宽容是一把钥匙。让我们常怀一颗宽容之心,打开智慧教育的大门,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吧!适度宽容教育孩子是一门教育艺术。当孩子不慎犯有过失或错误时,他会感到内疚、悔恨和痛苦,此时最需要的不是批评和训斥,而是理解和信任。这种理解和信任是一种感化,是以情动情,是唤起孩子的良知,是对孩子痛改前非、将功补过的愿望和积极性的启发、鼓励、促进和强化,而不是无原则的纵容、迁就、放任和姑息。
  宽容,是我们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是教师素养的体现,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策略和方法,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自然发展,但宽容绝不是对学生姑息迁就或放低要求,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严格。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培养自己宽容的教育素养,真正学会宽容学生。特别当我们想严厉指责或斥责学生时,不妨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想一想,用一份宽容之心去厚爱他们,这份宽容,一定会让教育变得更加美丽!

 

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写作  

  □ 方西河这个题目看起来有点狂,其实我的意思只有两点:一是像他一样长期坚持写作,二是像他一样写自己的亲身体会。
  在读师范时,我没有读过一本教育名著。参加工作以后一直教语文,也学着写作教研论文,但连续七年都是区级三等奖,在阅读教育局汇编的论文集时,我常常感叹:“人家写起论文来怎么有那么多的名言呢?”我当时把论文的要领定位在名人名言上。1992年10月,也就是参加工作后的第五年,我终于拥有自己的第一本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可是,由于自己教育理论素养与教育教学水平太差,我读不太懂,虽说也在书上做了记号,还写了一些浅显的体会,但总觉得它与我相距太远,对我用处不大。我只好把它搁置起来。
  随着教育教学水平的逐渐提高,也随着教育报刊的大量阅读,我再次读起《给教师的建议》。那是2001年寒假了。我发现,它不再陌生,它与我的距离近了,我能够与它对话了。对我影响最大的除了每门功课的学习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外,作为教师一定要做有心人,坚持写教学日记。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就是一本教育随笔,一本来自教育一线的经验总结。这样,我把自己的写作也定位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上。从最初的每年发表三五篇,到目前每年发表二三十篇,我的课堂教学与教育写作也渐入佳境。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我总结了自己写作的秘诀,那就是三个字:“写自己。”展开来说,就是写自己的课堂教学、听课评课、班主任体会、学校管理以及对教育的理解等等。这样,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我们所从事的工作都是教育写作的对象,都对教育写作提供着独特的写作素材。这就解决了个人专业成长及教育写作相互促进的关系问题。就我的专著《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而言,它以教育写作为主线,以教育教学实践和个人专业成长为副线,所附的110篇发表的论文中,有学校管理、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文学社团及人生感悟等内容,因此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我想,这正是我从《给教师的建议》中得到的最大收获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