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40篇: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案例赏析(1)
逍遥行者
2012年7月31日
各位网友:从本日起,本博客陆续推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案例赏析》系列文章,选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著作中比较典型的教育案例进行评析和赏析,让大家来分享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以期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借鉴。每篇案例赏析包括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案例、案例赏析三部分,欢迎朋友们提出指导意见并提供典型案例。
——逍遥行者
1、孩子们为什么记不住语法规则
[名言]
1、要努力做到使学生不需专门背诵便能牢记规则(定义、结论)——教育技巧的最可贵的特点之一就在于此。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第104页
2、知识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通过运用某些知识掌握另一些知识记住的。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运用就是记忆之母。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四)810页
[教育案例]
这是16年以前的事了。我在三年级听了几节语法课。在其中的一节课上,女教师维尔霍汶尼娜讲了一条规则。孩子们好像理解了这条规则,也举出了一些例子,把规则背会了。在第二节课上,女教师提问这条规则,可是只有少数几个“最好”的学生还记得,其余的学生都忘记了。为什么忘记得这么快呢?不是昨天还回答得那么流利,而且全都背会了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于是,又重新让他们背诵,重新举一些例子。到了第三节课上,仍旧是那幅情景:还是那几个“最好”的学生知道这条规则。这时候,女教师已经没有时间再回头搞“教过的东西”了,她开始讲解新教材,而关于那条“教过的”规则,只是说:你们回家后背会它,我要检查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130-132页
[苏霍姆林斯基分析]
学生应当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抽象真理越难,越是需要像使用钥匙一样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条真理概括的事实的范围越广,那么,要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这条真理,就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学生在思考事实的过程中揭示和理解了抽象真理的实质,在他思考事实的时候在内心使用这条抽象真理去理解这些事实,但并没有提出要记住这条真理本身的目的时,这条抽象真理才能被很好地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
[评析]
对语法规则的记忆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何让学生熟记并运用好语法规则,也是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女教师维尔霍汶尼娜的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学生反复记忆规则却记不住的现象?其实,苏霍姆林斯基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了这一问题之后,也引起了他深深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首先要十分清楚,究竟抽象真理的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巩固性,归根到底取决于什么?显然,它决定于学生对规则的理解与运用程度。他要求:要努力做到使学生不需专门背诵便能牢记规则(定义、结论)。如果学生没有理解、没有记住这一种或者那一种规则(不用背诵),他只要反复做一些练习和分析一些事实就行了。要让学生先弄懂规则的实质,并对此进一步深入思考,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规则。因此,通过观察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儿童的思想越是深入地集中在事实上来解释刚才讲过的规则,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越是不注意追求识记的目的,以及经过他们的意识思考过的事实越多,那么这条规则的识记和在记忆中的保持就越牢固。”(《给教师的建议》第132页)。其次,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不追求识记的目的,让学生在阅读与应用中不自觉地掌握语法规则的用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给教师的建议》第15页)这里的“智力背景”即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当然,记忆语法规则的前提是理解,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完善的智力劳动就是理解,就是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识记。”(《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四)》第603页)只有学生理解了的学习内容才能
近来年,在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界,一直倡导淡化语法教学的做法,特别是不允许教师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的关键的是,先让学生理解一些语法规则和语法现象,通过在各种语言环境中进行多方面的训练之后,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从而自然而然地掌握语法规则的用法。
2、教师如何惩罚和教育调皮捣蛋的孩子
[名言]
一个好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四)》第715页
[教育案例]
我曾经教过一个任性的、胡闹的、一点也管束不住自己的男孩子罗曼。他会无缘无故地一会儿打了这个同学,一会儿又把另一个女孩子的连衫裙故意弄脏。
有一天早晨上课前,小女孩廖霞哭着来找我,罗曼已经把她扎小辫子的丝带扯去了。我把罗曼找来,对他说:“你听着,罗曼,你的自由是一种野蛮人的行为,它会使你在生活中跌跤的。要是成年人干出这种事,人们就会剥夺他们的自由,把他们关进监牢。我们对你将采取另一种办法。把你的右手伸出来……”
他伸出了右手。我从口袋里掏出一根绷带,把他的手掌和手腕缠住,然后把他的手牢牢地捆在衣袋里,使他不能使用这只右手。
“罗曼,我们今天就这样生活,不使用右手。为了不使你一个人觉得孤单,让同学们把我的右手用同样的办法扎起来。
孩子们照我给罗曼的做法一样,对我的右手做了同样的处置。罗曼惊奇地等待着,下面将会发生什么事。
我说:“好吧,现在我们就准备这样生活……让我们试一试,这样生活是不是轻松……”
一整天,我都跟罗曼在一起,在校园里,在花园里走,在教室里上课,一起吃饭……这孩子能够体会了:如果有一天真的失去了自由,生活将是一种什么滋味。后来,我又不得不给他上了几课,只是比较轻一些,没有那一次的严厉。罗曼终于学会了约束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第357-358页
[苏霍姆林斯基分析]
只有一个人懂得了明智地限制自己的自由和愿望的时候,他才会珍惜生命和自由。这种明智是一种精细的教育工具。
[评析]
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任性的、胡闹的、不能管束自己的男孩子,他们经常会搞出一些麻烦事,让班主任和老师们非常头痛。上述案例中男孩子罗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何惩罚和教育这些经常犯小错误的孩子,这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课题,也是非常讲究教育艺术的。苏霍姆林斯基陪同调皮孩子罗曼束缚右手限制自由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是苏霍姆林斯基对罗曼调皮生事的做法采取了不能容忍的态度,首先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并指出了其严重的危害性:“你的自由是一种野蛮人的行为,它会使你在生活中跌跤的。要是成年人干出这种事,人们就会剥夺他们的自由,把他们关进监牢。”二是他非常高明地采取了束缚其右手来限制自由的惩罚措施。学生违犯纪律后,必然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苏霍姆林斯基没有像一般教师那样采取给右手打板子的做法,而是用一根绷带,把他的手掌和手腕手牢牢地捆在衣袋里,让他自己体验一下右手被限制自由的滋味。这是一种“明智地限制自己的自由和愿望”的做法,这种惩罚办法非常人性化,既能让孩子容易接受,也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三是苏霍姆林斯基创新性地采取了陪同孩子进行惩罚的做法,既出乎我们的意料,又在教育的情理之中。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高超教育智慧的体现。这种做法,拉近了他与孩子的距离,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是校长、老师,更是自己能够信任的朋友,有校长这样陪同自己接受惩罚,还有什么不能去改正呢?
关心热爱孩子,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的教育考虑,这也苏霍姆林斯基超出一般教师的高明之处,也是我们今天新课改环境下倡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