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位置移动的基本要求(教育日记353)
2008年8月8日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教室内的走动是传递教学信息的种辅助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在一节课内活动很少,或者只有几种简单的姿势,课堂就会显得非常单调而沉闷;如果教师在课堂内频繁走动,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教师适时地变换身体的位置,在课堂上适当走动,而又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动作,就会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机,还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教师在讲课时并不总是站在一个位置上,而是适当地在讲台周围起动;二是学生在做练习、讨论、实验或其它活动时,教师在学生中间走动。后者又称巡视。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间走动,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能给学生一种“易于接近”的心理感受。因此,教师的课堂巡视可以密切师生关系,加强课堂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在起动中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解答疑难,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新课程倡导教师角色要由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这就向教师在课堂内的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要做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要轻走轻动,不能分散学生注意力。教师要控制好在课堂愉走动的次数和速度,既不能不停地走动,也不能突然走动或停止,以防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缓慢地、轻轻地走动,而不能快速地、脚步很重地走动。走动时姿势要自然大方,不做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动作。
2、走动和停留的位置要方便教学活动。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问答或练习时,以在讲台周围走动为宜。停留时要离开黑板一点,以便变换在黑板上写字的位置。在学生中间边讲边走动时,不要长时间地停留在教室的后面,如果教师的声音从教室的后面传来,会对学生的听课有一定的心理影响。
3、走动时间要符合学生心理。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做练习或答试卷的时候,是不喜欢教师在他们蹭走来走去的,更不喜欢教师在自己的附近停下来,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他们的情绪紧张,妨碍他们的正常思维过程,影响他们的思维效果。教师如果要观察整个课堂的情况,最好要走到教室的后面,这样既能看到整个教室的情况,又不至于影响学生答题。
4、走动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答疑难的时候,要注意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学生都给予同样的热情和关照。教师不仅要关照那些学习好、听话的学生,而且更要关照那些功课不好或调皮的学生。教师要表现出耐心、热情和关爱的态度,这种爱可以转化为学生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内驱力。否则,如果教师只把精力放在少数人身上,那么会伤害多数人的学习积极性。
5、走动时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可以在讲台下巡回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如果学生讨论时要观察整个课堂的情况,最好站在教室的两端。如果发现某个小组有问题,或者需要对一个小组的学生讲话,教师应当轻轻向他们走去,然后再回答问题或讲解,以免影响其他学生。如果一组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或具有普遍性,需要全体同学明白或注意,教师则应快速走到讲台前,提醒全体同学注意,并面对全体同学进行解答。
另外,对教师在课堂上站姿的基本要求是:一是教师讲课时站姿要适当。讲课时要站在教室的前中央,即讲桌与黑板之间,要适当地移动位置,或不定时地到学生座位中间进行巡视;二是教师台上讲对路时要面对学生;三是教师站立时要自然平稳;四是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在专注倾听,身体要微微前倾;五是教师要注意在适当运动中求得休息;六是注意用临近控制的方法,唤回精力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