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忆我的师范生活(二)

(2008-05-05 10:53:59)
标签:

师范生活

师生情

分类: 求知成长路上

追忆我的师范生活(二)
(寿光师范同学合影)

追忆我的师范生活(二)(教育日记293)

2008年5月5日

 

三、与老师们的真情交往

进入师范上学,自然接触到了更多更好的老师们,与我小时候的老师们相比,师范的老师们大都博学多才和非常敬业,他们对我们毕业后的工作和学习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三年师范的学习,更换了好多的老师,但有4位教师一直教了我们三年,当时教我们时年龄可能都在40岁以上,因此对我们的印象和影响也格外深刻。他们是担任我们班主任并教数学的李树荣老师、教我们语文的侯如章老师、教我们物理的毛清溪老师和教我们化学的张桂华老师。

李树荣老师当时40多岁,担任我们班主任三年,并任教数学和小学数学教学法等课程。他年龄与我们差距较大,对我们要求也非常严格,不像有的青年教师们那样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因而我的好多同学对他都敬而远之。李老师工作非常认真,对我们的班级管理要求很严,特别是学校开展的各项评比,都不甘心落在后面。平时班里的自习纪律、午休晚休和室内外卫生都亲自检查。开班会时,对同学们的不良表现严肃批评。我的学习很认真,在班内的表现也很好,李老师曾多次对父亲夸奖我。可能后来工作方法的问题,或是缺少与同学们的真情沟通,在毕业之前,李老师与班内个别同学的关系比较紧张。但我一直非常敬重他,他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对我毕业之后的工作影响很大。

侯如章老师是寿光师范的名师,凡亲自受过侯老师教育的人,无不称赞他高尚的人格。我们有幸承蒙了他三年的教诲。侯老师为人非常随和,当时他的爱人和孩子都在农村,只有小女儿跟他在上初中,家庭负担非常累,于是同学们在周六周日自觉地到他家中去,力所能及地帮助他干些家务活。我记得曾多次与同学们拉着地排车,到五六里路外的化肥厂为侯老师买蜂窝煤。侯老师年龄虽大,但他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一直注意让我们自学课本,并教给我们多种自学的方法,他非常鼓励我们阅读课外书,也经常常教我们阅读课外书的方法。现在想来,仍觉得受益匪浅。

教物理的毛清溪老师教学水平很高,他一上课先提问上节课所学内容,同学们都害怕他的提问,因为答不上来是要扣分的。提问之后再点出本课所学内容、板书课题。然后开始有条不紊地讲课,他讲课非常有条理,也非常熟练,从来不看讲义或备课。只有地讲完本节课的内容后,这才打开讲义夹,布置课堂作业,单这一点,就令我们非常羡慕。教化学的张老师工作也非常认真,讲课时态度和蔼,从不对我们发火,经常耐心地指导我们亲自做化学实验。可惜我对理化不感兴趣,自然也就不同老师们进行交流和交往。

在师范里对我影响较大的还有一位年轻的张洛淇老师,他是昌潍师专中文毕业,教语文但并不给我们上课,但他对古汉语和古文字很有研究,在这方面的藏书也非常多,后来我们混熟了,他经常借书给我读,指导我如何学习古汉语和古文字,我后来迷上了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受他的影响很大。在我毕业时,他曾送我一套《战国策》留作纪念。

在师范里上学,让我们非常佩服的还有教音体美和书法等科的老师们,他们个个身怀绝技,但又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在我们三年的成长之路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教我们音乐的马佐香老师和张成君老师、教我们书法的刘经堂老师、教美术的李一良老师、教体育的张本明老师,还有教普通话的刘化普老师等,都在我们三年的师范学习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真挚的同学感情

1984年9月份入校的时候,我们寿光师范八四级同学共有137人,分成三个班,我分在三班。我班当时共有45人(第三年时从肥城转入方包荣,才成了46人),来自三个县区,其中寿光25人、潍城6人、昌乐14人,组成了一个和睦团结的大家庭。

刚升入师范时,我们都与这些陌生的同学保持一定的距离,只与本地的同学和同桌进行交往。我最早接触的三个最亲近的同学:一个是从我村考入师范的朱子泉,一个是我邻村的陈万明,还有我的同桌刘洪海。半年下去后我们逐渐熟悉了,交往的范围也逐渐扩大。

三年的师范学习我换了三个同桌:一个是稻田的刘洪海,他头脑非常聪明,可也非常好玩,当时他的哥哥在化肥厂附近的木器厂工作,他曾经多次带我到他的哥哥那儿去玩,他哥哥经常拿出好吃的东西招待我们。毕业之后我们仍然经常交流聚会。第二年的同桌换成了潍城的刘晓军,他非常有个性,与我也合得来,让得他非常喜欢朦胧诗,曾经写下了许多让人读不懂的诗作。第三年的同桌是台头的徐刚,他性格有些孤僻,非常喜欢文学,这与我的爱好相近,因而我们也非常谈得来,经常在一起交流学习的收获,交换自己的书籍,畅想美好的未来。第三年的最后一段时间,他自愿报名与我班的另外两名女同学到昌乐学习特教(教聋哑学生),我们依依不舍地为他们送别。

可能我自小性格也比较孤僻的缘故,我一直喜欢做事独来独往,与同学交往总保持一定距离。但生活在八四三这个大家庭里,大家还是非常团结和友好的,遇到困难都互相帮助,很少有矛盾和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后来同学们交流的感情深了,就在周日一起到家中轮流做客。我比较要好的朱自泉、昌乐的高兴敏、潍城的杨连军等同学,都到我有家中去过。我的母亲在我毕业多年后对我的师范同学们仍记忆犹新。

师范学习的最后一个月,我们分到寿光在实验小学进行实习。我们实习小组4人:刘晓军、李秀珍和张淑华,我们也度过了难忘的一个月的实习生活,并与实习班级的三年级的小学师生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毕业前夕的一个晚上,我们举行了一个师生告别的晚会上,把教我们的老师都请了来,一起话别。最后我们一起真诚地唱起了《等到明年的这一天》:

“只有离别时刻,才知时光短暂,纵有万语千言,难述心中留恋;今宵我的歌声,永远把你陪伴,明朝你的思念,也会把我挂牵。再见,再见,等到明年的这一天;再见,再见,等到明年的这一天……”

当我们唱起这首歌曲的时候,内心都非常伤感,毕业之后我们就要天各一方、各奔东西了,谁知道何时才能想见!

这熟悉的旋律和歌声,至今仍回响在我的耳畔。

 

五、毕业后与师生的来往

1987年6月,怀着对未来和前途的无限梦想,我们离开了母校和老师,回到了自己的县市,奔赴了不同的学校和工作岗位。我则分配到了离家不到20里路的邻近乡镇学校古城初中任教。

    毕业之后因忙于工作和学校,同学之间很少来往了,但三年的师范生活却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常常再现在梦中。毕业后的头几年时间,只同原来比较要好的、距离不远的几位同学徐刚、陈万明、朱自泉等同学来往过,有时因开研讨会、参加自学考试和听课活动,也见过同级同班的不少同学。有时实在想念同学们了,就拿出毕业照片来仔细端详。记得在1990年暑假中的一天,我听说在昌乐实验小学的老同学高兴敏和崔成欣结婚后生了小孩,就与当时在寿光教研室工作的韩迎祥(刘敬胜)一起坐公共车到昌乐看望他们,高兴敏中午也找了几个同学陪我们吃饭,一起畅叙别后之情。在毕业之后,我也曾抽空回母校看望李树荣、侯如章、张洛淇等老师,但也渐渐地联系不多了。

    1998年1月我担任校长之后,李树荣老师也内退了,他和几位要好的同学都先后找我玩过。

2005年1月,我又调到田马初中任校长。田马地处寿光、潍城和昌乐三地交界处,距寿光和潍城都不到25公里,距昌乐县城仅10公里。此时,我们的同学们大都事业有成,家庭负担也不大了,于是我多次邀请相近的同学们到学校聚会。有一次,陈万明、韩迎祥、高兴敏和杨连军等同学来我这里吃饭时,一直认为我们毕业近20年了,很有必要搞一次师生聚会,于是我们纷纷响应。

    大家先商议确定下聚会时间,作好分工:韩迎祥和陈万明负责聚会活动安排;我负责通知寿光同学和师范老师,高兴敏和钟安新负责通知昌乐同学,杨连军负责通知潍城同学,紧张的准备活动马上开始了。

    2005年5月1日,我们寿光师范八四级三班的全体师生在寿光市社宾馆聚会了。昔日风华正茂的李一良、侯如章、毛清溪等老师,现已白发苍苍,班主任李树荣老师也苍老了许多,唯有教音乐的马佐香老师仍风韵不减当年。由于工作和家庭等原因,我们46位同学只到了33位,但丝毫没有影响师生们聚会的热烈气氛,特别是我们见到了有从北京赶来的代文兰,有从济南赶来的徐刚,有在百忙中从潍坊抽身赶来的老班长王家吉……一切都是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

    我主持了师生聚餐的仪式,班主任李树荣老师和班长王家吉和都分别讲话。在餐桌上,大家尽情地畅叙离别之情,共同关注毕业之后的发展,歌声、笑声响彻在大厅里。同学们又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熟悉的《等到明年的这一天》。

    这是我们毕业近20年后的第一次相聚,大家相约:20年后再相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