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漪的《我和语文教学》等两本书(教育日记232)
2007年12月13日
今天早饭后我收到了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联系邮购的、寄自北京卢德金书店的两册书:于漪老师写的《我和语文教学》、张隆华与曾仲珊编写的《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纸包,两册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书摆在面前,这同我以前从《孔夫子旧书网》上邮购的图书不一样,两册都没有被人读过的、崭新的书。我匆匆地翻了翻这两本书,很快就详细阅读起来。
于漪老师是我最敬佩的当代语文特级教师之一,特别是她博大的师爱、丰富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曾一度是无数青年语文教师学习的榜样。还记得我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1年第4期,读到的第一篇文章即是于老师写得《昭苏万物春风里》,读后使我受益很大。1995年《全国表青语会简报》第二期第二版曾全文印发了于漪老师的《奉献——教师的天职》一文,文章以闻一多先生的《红烛·序诗》作为文章的开头,倡导教师的天职在于对学生的无私的奉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也读过她写的或介绍她的许多文章,对我的成长都很有启发。可喜的是,上述两篇文章都收在《我和语文教学》第八编《难在自我创造》中。
2001年夏天,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在上海建平中学召开年度会议,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并聆听了于老师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语文教学的报告,据说这次报告是在于老师久病之后还未痊愈的情况下来作的,她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我好长时间。可我一直没有于老师的专著,曾想几次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联系邮购,都没有实现。今天终于捧到了于老师的著作,怎不让人有如获至宝的感觉呢?
我匆匆地阅读了里面几篇重要的文章。本书全面反映了作者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理论探索的成果,主要包括语文教学总论、语文课的育人目标、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材处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治学偶得和为师之道等八类内容。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入地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功能、教材、教法以及语文学科与学生的习惯养成、智力发展、价值观形成等的关系,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语文教学规律性认识。
于老师把一些深刻的语文教学理论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解释,深入浅出,熠熠生辉,倍感亲切。于漪老师文章的语言十分精彩生动,很快使我陶醉其中。她的文章,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以及丰富的词汇和恰当地引用,使语言极富文采。读她的文章象游览一座花园,欣赏一片春天的原野,泛舟一条幽雅的小溪,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请看书中的一段话:“教师的语言应多功能,集激趣、传情、达意、启智于一体,有感情、有色彩,有智慧、有哲理。说理,高屋建瓴,无懈可击;表情,或淋漓尽致,慷慨激昂,或委婉曲折,娓娓而谈。教师的语言应变化有致,因学生,因场合,因事物的不同而相应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遣词造句、语调、节奏等无论怎样变化都要围绕一个目的,那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象这样优美的语句,在书中俯拾即是。我曾从报纸上看到一篇介绍于漪老师的文章,知道她能熟练地背诵八、九百首古典诗词。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积淀啊!
以后,我要经常地阅读这本书,并作好详细的读书笔记,让它成为我语文教学旅途上的一个重要的坐标,让于漪老师的严谨治学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成长。
另一本书《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是由刘国正等人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丛书》的第一分册,是由两位湖南的老教授编写的。该书是我读到的、也是购买的第一册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发展历史的专著。作为汉语言文学本科的毕业生,我读过无数的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选等书籍,其中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发展史也有详细的学习和了解,但单独将语文教学独立出来进行介绍,还没有见过。
本书从中国历史上文字的出现开始,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顺序,分远古至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七章介绍了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史,每章之前都有概说,介绍了各个时期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并介绍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语文教育家和语文教材,非常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资料详实,阐述准确简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轨迹。
相信《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这本书对我以后的语文教育和教学管理会有很大的帮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