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看待临终时光

(2025-11-14 12:00:00)
分类: 网络与民间
如何看待临终时光?“将死亡带回生活”
2025年10月20日

10月19日,展览“将死亡带回生活”在时代美术馆·成都馆对外展出。

展览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医学社会学研究中心发起,概念源自《柳叶刀》死亡价值学术委员会的同名报告。
该报告呼吁重新思考临终关怀与社会对死亡的态度,强调临终时光应被视作生命的一部分。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药物和医学设备深刻塑造了身体的生存方式。然而,医疗空间充满矛盾:一方面延续生命,另一方面却重塑死亡的面貌。

尊严死是否可能实现?展览中,作品聚焦抗生素、疾病告知、医疗决策、临终反向关怀与情感追思,回应医疗体制下个体权利与尊严的问题。
路桂军从事疼痛医学相关疾病的诊疗工作和临终患者安宁疗护,其作品《我为自己办“葬礼”》是医生呈现的一场公共生死教育实践。
宋敏的《反向关怀》则聚焦于“他人如何照护临终者”,强调医者、家人、社工、社区对将死之人的关怀。
艺术家朱鑫、应歆珣等则从个人经验出发,分享追忆、怀念与练习接纳死亡的方式。

死亡不仅意味着个体的消逝,也包含社会、文化、语言与生态系统的衰亡。
阿基尔·姆本贝说,“死亡政治”揭示了死亡如何被权力操控。
展览中,杰里米·丹尼斯的作品围绕土著身份与文化,以及殖民同化带来的历史遗产展开,借助摄影语言讲述土著的故事;
马苏玛·哈莱·赫瓦贾则聚焦南亚地区,呈现当地的历史与叙述。
这些作品揭示了原住民墓地保护危机、植物灭绝等多重现实。

在传统文化中,生死亦蕴含着丰富的智慧。
《十想经》有云:“于一切法作无常想;于一切法作无我想。”
死亡的恐惧因此转化为对生命无常的领悟与超越。
展览中的部分作品则试图触及精神与文化的深层关切。
艺术家从传统图式、历史遗址与文化习俗切入,将死亡视为再生的契机。
梁绍基的作品则是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呈现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的创作。

川渝地区的艺术家亦加入参展团队。
朱成以宋代墓室石刻“虚位以待”的灵位空椅为原型,创作出上百把光怪陆离的椅子;
朱明通过地震遗址回收的预制板,反思生命的脆弱与社会责任。
赵欢、贺鹏、刘丽娟与徐鑫桦则聚焦宠物离去、动物视角、生物与人类的脆弱性,以及自然法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