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粒已发育成巨型城市的芥菜籽
(2025-11-13 12:00:00)| 分类: 历史 |
陈恒:那粒已发育成巨型城市的芥菜籽
2025年10月22日
【编者按】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主编的《命运之城》,追溯了从耶利哥到巨型都市的人类聚居史,探讨技术、文化与自然的平衡,直面环境危机与城市灵魂的困境。
文明的崩溃往往于瞬间,重建却需要无尽的努力。
二战后,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并在60年代达到一个高峰。制造业快速增长,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化肥、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技术的应用,增加了世界粮食供应,也发出警告:人类必须关注自然环境。
为了适应环境,所有生物都会调整自己。
技术的进化就是人体的进化,也使人类成为技术的附庸。
结果“人被他的设备所矮化,被他的数字所窒息”。
随着战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需要了解城市不仅是物理空间,还是文化、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动态中心,会在无形之中塑造人类的行为。
诚如温斯顿·丘吉尔所说,“我们塑造了我们的建筑,建筑也塑造了我们”。
富有远见的学者与规划者开始重新审视并塑造人类的建筑环境,以应对人口激增、城市化、生态危机和基础设施短缺等重大挑战。
希腊建筑师、城市规划师道萨迪亚斯,致力于改善住房和基础设施,提出了“人类聚居学”理论,强调科技对城市的影响,将技术和工艺作为实现人类和整个社会繁荣的手段,从而展现出对全球城市、全球城市化的前瞻性思考,以及推动跨学科合作研究的努力与雄心。
这种跨学科合作主要体现在道萨迪亚斯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提洛会饮”。邀请14个国家的34位全球知名思想家、科学家、规划师、学者参加第一届讨论会,聚焦人类聚居问题与未来发展,探讨城市化、技术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每位资深专家都被要求邀请一位年轻的门徒,为会议带来年轻的想法和多样性。
全球城市就是身体的全球化,是聚居区这个“有机体”在生物与技术层面的不断演化。
城市不过是网络的产物,可以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联系;城市的真正维度不是空间,而是时间;城市发展重要的是轨迹,而不是它的形式。
论坛聚焦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协调这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探索人类居住区的未来;论坛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剧场和宣传机器。论坛推动了“人类聚居学”的全球传播,影响了后来的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理念。他们总是从地球的尺度来思考问题,致力于重新思考和重塑建筑环境,以解决地球的环境和人口问题。他们提出许多前瞻性观点,比如“人居论坛”,后被转化为联合国的“人居论坛”。
首届会议发布了《提洛宣言》,旨在探讨建筑与城市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现代建筑如何与环境、社会和文化协调发展。凸显技术、文化、自然之间的平衡,强调人类居住所面临的危机,提出了一种全球性的方法来研究人类居住环境。《提洛宣言》重申了道萨迪亚斯的设想:一个单一的全球城市正在失控地发展,而人类则被描绘成建筑失控发展的受害者。社会如未能为改善人类居住分配资源,那就是基本价值观的扭曲。
汤因比主编的《命运之城》(1967)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完成的,道萨迪亚斯受邀并撰写了该书最后一章《未来的世界城市:普世城》。汤因比对人文地理城市保有终身的兴趣,在他看来“城市的历史是整个人类事务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汤因比在1967年访问日本时做了“即将出现的世界城市”和“人类的未来”两场报告,把人类聚居学传到了日本。
汤因比擅长在混乱喧嚣中寻找可理解的秩序,他将城市分为城邦、首都城市、巨型城市以及未来世界城市等,他的“目的是提供迄今已出现的主要城市类型的样本”。
就学术意义而言,城市分类源自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韦伯不但从经济角度把城市分为“消费城市”“生产城市”“商人城市”,而且从政治角度把城市分为“非正当性支配”的城市、“正当性支配”的城市。
每种城市类型都有其内在价值与象征意义,其实都是各个时代人们所追求理想国在人世间的具象化。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说,决定文艺复兴胜利的有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佛罗伦萨大公会议,目的是团结教会,但无意之中复兴了希腊研究。第二件大事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迫使一些文化逃亡者前往意大利避难,其中一些人还带来了比人更稀缺、更需要的书籍。第三件大事是帕伦图切利当选为教皇尼古拉五世,教皇尼古拉以学识渊博和虔诚著称。
佛罗伦萨可谓文化之城,是“文艺复兴的领航员”;君士坦丁堡可谓军事之城,是帝国之都;罗马可谓宗教之城,是精神之城。
质言之,城市是人类灵魂的安放处。
列维·斯特劳斯说:“不论我们想的是旧世界木乃伊化了的城市,还是新世界仍在胚育中的城市,我们经常把我们最高的价值,不论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和城市生活联想在一起。”
鉴于“城市”在人类生活中无可争议的核心地位,历史学家介入城市研究也是自然的。
汤因比独辟蹊径为读者奉献了一部独特的世界城市史,展现世界各大城市的兴衰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他摒弃了先前城市传记中那种细节过多的政治、军事、经济叙事,而是以文化、环境为中心,进行长时段的叙述。回答了城市是什么?人类为什么要建筑?城市性格是什么?城市灵魂是什么?谁在塑造城市形态?城市地标是什么?理想城市是什么?并就危及人类未来的环境恶化话题进行剖析,进而展示城市化是如何发展、如何改变我们的。
是人类建造了城市,城市聚融着人类文明,但结果却是城市制约着人的精神状态。
城市犹如文化一样,身份不易确认,概念难以界定。
霍布斯鲍姆将城市比作“历史多样性的杂货铺”,城市研究亦是如此,呈现一种百衲的状态,学科的合法性亦被质疑。
争议即价值所在,具有综合性、现实性、跨学科性等特征的城市研究极具挑战,因之吸引着各个领域的专家。
概念的流动性与演变性在城市与文化身上得到极佳的体现。
城市和文化一样,并不是整齐划一、固定不变的;城市是动态的,是由经济、社会和政治力量塑造的。
定义城市、城市身份和城市影响力的边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就像历史研究的重点会根据当前的政治或文化议程而改变一样。
研究城市就是研究国家,研究世界城市就是研究世界国家,研究城市的本质就是研究人类的内在本质。
地球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三的行星,也是按大小排列的第五大行星,是唯一明确知道可以支持生命的行星。
地球估计约有45.4亿年的历史,人类起源的进化理论认为现代人类在大约10万至20万年前产生于更新世晚期的非洲。
无论对地球本身和寄居在地球上的物体的古老性如何评价,人类的种族是新的。
相比较地球生命,人类的历史很短,城市的历史更加短。但今日我们的世界已是城市的世界,地球已成为城市之城。
汤因比把城市比喻为芥菜: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一个小的或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东西,有可能成长或发展为巨大或强大的东西。
每个城市都是一粒芥菜籽——在世界范围内相对较小,但城市却孕育着塑造人类的力量。
人类的未来在哪里?人类的进化得有护身符,不仅仅是衣服的遮寒避雨,更重要的安全,那就是建造房屋,城堡可以保障人们的安全、塔楼可以瞭望传递信息、多层建筑可以住更多的人……
没有任何根据可以宣布人类是不朽的,城市也是如此。我们如何回应城市发展的问题?
《命运之城》的作者为读者呈现出一种生动、多彩的城市景观;因为他们不是以民族国家为历史单位来审视历史的,而是以城市文明为单位来研究历史的,将历史史实串联起来,赋予作品诗意与意义。
前一篇:容斋续笔(宋)洪迈·卷第三
后一篇:容斋续笔(宋)洪迈·卷第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