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树木为何“长出”黄金

(2025-11-04 12:00:00)
分类: 军事与科技
树木为何“长出”黄金?
2025-10-16

据西班牙《趣味》月刊网站:芬兰科研团队发现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微小的黄金颗粒镶嵌在挪威云杉的叶子里。

这不是科幻,也不是现代的生态神话。是英国《环境微生物组》杂志上的真实研究成果。

该发现不仅引起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的兴趣,也吸引了那些致力于以更清洁、更可持续方式勘探地球矿产资源的研究者。

在芬兰北部临近蒂拉金矿附近,研究人员采集了挪威云杉的针叶样本。从23棵树上收集的138份样本中,仅在4棵树的叶片内部检测出黄金纳米颗粒。这得益于高分辨率显微镜分析与基因测序技术的协同作用。

科学家不仅在树木中找到了黄金,而且厘清了黄金的“溯源路径”。

这些黄金并非附着在针叶表面,而是被包裹在生物膜基质中的细菌群落环绕。

植物可以从土壤中吸收微量金属,但矿物质如何融入其组织的确切机制仍是未解之谜。

这项研究为破解该谜题提供了新线索,表明内生菌的细菌群可能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些细菌天然存活于植物内部,能够将土壤水中溶解态的黄金转化为纳米级固体颗粒。这是一种由微生物诱导的生物矿化现象。这些颗粒小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但其意义重大。

这一发现的重要性不在于黄金的直接经济价值,而在于其未来的应用潜力。

如果树木可以作为矿床的生物“传感器”,地质勘探就无需借助钻孔等破坏性技术。

同样的逻辑可以应用于检测其他有价值或有毒的金属,甚至助力治理受污染的环境。

研究人员已经在探索利用水生苔藓(它们也含有复杂的微生物群落)来过滤受采矿活动影响水域中的重金属。

利用植物和微生物作为勘探和环境修复“盟友”的理念并不新鲜,但这项研究提供了关于其如何在实践中运作的具体证据。

这是一种结合了生态学、微生物学、地质学和纳米技术的方法。暗示了一种范式的转变:从侵入式采矿转向生物勘探模式,让植物成为地下世界的“哨兵”。

这一发现也引发了关于生物体与地球化学元素之间关系的深度思考。

尽管仍有诸多疑问待解,但这些细菌似乎找到了一种高效而巧妙的策略,树木与有毒的金属共存。也向我们开辟了一条探测脚下“隐形宝藏”的新路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