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量子l理论在争议中改变世界

(2025-11-02 12:00:00)
分类: 军事与科技
诞生百年,“叛逆”理论在争议中改变世界
2025-10/17  环球时报 作者:魏云峰

编者的话:近日,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量子物理学家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特和约翰·M·马丁尼斯,表彰他们在宏观量子力学领域的发现。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为量子力学打下基础。
1925年,量子力学初步形成,其“反常识”颠覆了人类对世界的传统认知,曾被爱因斯坦质疑。
1947年,科学家应用量子力学,制造出二极管、晶体管,人类从“电气时代”迈入“信息时代”。
诞生百年来,量子力学这一“叛逆”理论在争议中逐渐改变世界。

一朵“乌云”带来变革: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

19世纪末,很多物理学家认为经典物理学已经“非常完美”。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称,“物理大厦已经落成,留给未来物理学家的只有一些修饰工作。”不过,物理学理论中还存在两朵“乌云”:一朵“乌云”是涉及光速的以太漂移实验,另一朵则涉及黑体辐射实验。
汤姆森没有想到,“量子力学”就因黑体辐射实验这朵“乌云”而诞生。

经典物理学与黑体辐射实验“不适配”

黑体辐射实验与当时的工业发展密不可分。人们早就认识到,物体颜色和温度的关系。实现对钢水非接触式精确测温。物理学家试图找出黑体辐射的强度和频率(光线的颜色取决于其频率)之间的关系。
当时已经绘制出不同温度下,黑体辐射强度随辐射频率波动的分布曲线。但用经典物理学的公式来解释这条曲线时,都失败了。

给物理学理论带来“大麻烦”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1900年的某一天突然“脑洞大开”:抛开物理学理论,用数学技巧解决一下?
他推导出了著名的普朗克公式,完美适用于黑体辐射问题。却给物理学理论带来“大麻烦”:这个公式意味着,电磁波辐射的能量由量子组成,而经典物理学认为能量是连续的。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没有获得物理学界的普遍认同,大家都认为它过于“离经叛道”。
此后,普朗克一直试图借助经典物理学来“修正量子化假说”,但都以失败告终。

“本想证伪,却最终证实”

物理学还有另一个问题无法用经典物理学解释——光电效应。在特定光线照射下,某些物体表面会释放电子。
经典物理学对此的解释是,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会让电子获得额外的能量,使其得以从物体表面“逃逸”。
但并非所有光线的照射都能激发光电效应,例如,红光再强都无法激发锌等物质释放电子,换成微弱的紫外光却“立竿见影”。
1905年,爱因斯坦还名不见经传,他受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化”理论启发,创造性地提出“光量子”(即光子)的理论假设,并进一步推导出著名的“光电效应方程”。光线照射能否打出电子,不取决于光的“亮度”,而取决于光的“颜色”。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是对普朗克“量子理论”的推进。遭到了物理学界更强烈的质疑和反对。从1912年到1915年,密立根在不同频率的光照下进行了无数次精密测量。但结果完美地符合爱因斯坦的理论。
密立根“本想证伪,却最终证实”的故事,使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普朗克和爱因斯坦逐步打破“传统物理概念”,迎来了新的“物理时代”。

爱因斯坦发出质疑:“我深信上帝不掷骰子”

1925年被认为是现代量子力学的开端。这一年,物理学家共同提出和完善了矩阵力学;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则完成了波动力学。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标志着量子力学初步形成。
爱因斯坦提出,光在某些条件下表现出粒子的属性,在某些条件下又变成波。光的“波粒二象性”就已经让很多人难以理解。
没过几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又设想,既然光是波的物质,具有粒子性,那么像电子、质子甚至原子这些粒子,也应该具有波动性。“波粒二象性”是自然界所有物质的普遍特性。
之后陆续又有“不确定性原理”问世,在量子世界中无法同时精确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只能预测各种可能的结果出现的概率。
还有“量子隧穿效应”——当普通小球撞击墙壁时,它会被反弹回来;而微观粒子却能够穿过看似不可能穿越的能量屏障。
一些量子力学理论过于“脑洞大开”,甚至被爱因斯坦质疑,留下一句名言:“我深信上帝不掷骰子。”
作为爱因斯坦的支持者,薛定谔提出了一个著名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设想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处于死、活两种状态的叠加。也就是说,只要不去观察,这只猫就“又死又活”,这显然违背人们对世界的传统认知。后续的一系列物理实验基本都印证了:宇宙在基本层面上,似乎真的具有某种内在的随机性。

改变世界的发明:1947年晶体管从量子力学中诞生

尽管大众普遍对量子力学的“反常识”感到惊讶,很多前沿科技都建立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之上。
量子力学解释了为何有些材料是导体、有些是绝缘体,半导体则处于两者中间,进而制造出二极管、晶体管这些现代电子文明的“细胞”。
20世纪4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改进通信技术。真空管虽然能放大信号,但耗电高、发热严重、体积大、寿命短。1947年物理学家在贝尔实验室发明点接触晶体管。人类从“电气时代”迈入了“信息时代”。
量子力学带来的“革命”还有很多,比如量子通信的核心是利用量子态的特性来保障信息安全。“叠加态”催生出量子计算机,能并行处理海量数据。量子计算机在解决诸如药物分子模拟、优化物流等特定问题上,具有经典计算机无法比拟的潜在优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