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游记》·第二卷·1
(2025-09-22 00:00:00)分类: 历史 |
第二卷 忽必烈大汗和他的宫廷西南行程中各省区的见闻录
忽必烈大汗彪炳的功业与伟大的权势
我们的计划是在本卷中陈述现今大汗的一切丰功伟迹。大汗的御名为忽必烈汗,最后这个字在我们的语言中是指众王之王。他的确配得上这个称号,因为就所统治的人民的数目,幅员的辽阔,收入的巨大,他已超过了世界上过去和现在的一切君王;并且也从没有一个君主具有他那样的权威,获得他所统治的人民的绝对的服从。关于这一点,本卷将明白表达出来,使人们都相信我所说的话是千真万确的。
皇叔乃颜的叛变
大家必须明白,忽必烈汗是鞑靼人的第一个皇帝成吉思汗的正统和合法的后裔,是鞑靼人共认的领袖。他是第六个大汗,在一二五六年开始了他的统治,他是凭借着自己的勇武和谨慎的品德获得统治权的。这和他的几个兄弟的作法正好相反,但是他们却得到了许多大臣和皇室其他人员的支持。总之,忽必烈汗在法律和权利上都应继承王位。
自从他登基直到今年(一二九八年)已有四十二年,正好八十五岁。他在登基之前,曾在军中服役,而且亲自参加了每一次战役。他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在判断敌情,指挥军队方面也是鞑靼人中最有能力和最成功的统帅之一。不过自从他登基后,就不再亲征,而是把一切征战的指挥权交给了他的儿子和其他将领。只有一次,他曾经亲自出马。那次战争的经过如下:
有一个叫乃颜的亲王,是忽必烈的叔父,虽然只有三十二岁,但已统治着许多城市和省份,他自己也拥有一支三十万人的骑兵,他的祖先曾是大汗的臣仆。当乃颜看见自己拥有一支如此庞大的军队时,被青年人的骄狂冲昏了头脑,萌生了反叛之心,想要夺取大汗的皇位。因此他私下派遣使者去游说另一个实力派亲王——海都,相约彼此勾结共同起兵。海都的领土包括大土耳其。海都虽然是大汗的侄子,但因为从前得罪过大汗,害怕受到惩罚,所以心怀恶意,甘心附逆。
海都对于乃颜的提议十分满意,并且答应派遣十万骑兵前去助阵。于是这两个君王便马上开始集结军队,但由于行事不够机密,被忽必烈汗得到了消息。
大汗讨伐乃颜
大汗得到他们叛乱的消息后,立即封锁了所有通往乃颜和海都王国的交通,使他们得不到自己行动的任何消息。大汗又发出诏令,调集驻扎在大都(北京)十天路程以内的全部军队。共有骑兵三十万,步兵十万。这支队伍主要由他的卫队,尤其是陪他携隼出猎的侍从和家仆组成的。
军队在二十天之内都已准备完毕。大汗如果要将常驻契丹各省的全部军队集合起来,需要四十天的时间。这样敌军就一定会得到他的军事行动的情报,迅速联合起来,占据一切对他们有利的险要关口。
大汗的目的就是用迅雷不及掩耳的进攻——这是胜利的法宝——先发制人,使乃颜猝不及防,单独攻击他一个。这比进攻他和海都的联军容易成功,并且更有把握。既然这里讲到大汗的军队问题,可以顺带说一句,在契丹和蛮子[48]各省以及他的领土内的其它各地,有许多不忠诚的、阴谋反叛的人,他们时刻想着谋反,想着推翻大汗的统治。因此凡有许多大城市和人口众多的省份,必须派兵驻扎。这些军队驻在距大城市约四五英里的地方,可以随时进城镇压叛乱。同时,大汗又定下一个规矩,军队每两年换防一次,军官也是两年一换。因为有了这种预防措施,人民都能服服贴贴地服从大汗,不敢进行任何异动或反叛。军队的维持费用不仅出自各省的皇家收入,而且还来源于军队拥有的牲畜和乳品。士兵们把这些东西送入城去出卖,然后换回各种军需。由于上述原因,这些军队散布于全国各地,远到三十日,四十日甚至六十日的地方。这些队伍哪怕只有半数集合在一起,他们的人数也大得惊人。
大汗集合完队伍后,立即向乃颜的领土进发。大军连续急行,夜以继日,在二十五天内就到达了目的地。这次远征部署得十分严密,所有行军道路均有人看守,任何企图经过的人,一律逮捕,所以乃颜方面对于大军的到来,一无所知。
大汗对乃颜的战斗
忽必烈的军队到达某条山脉后,就停止不前了,他让军队休息两天。山脉的另一边是一片平原,乃颜的军队就驻扎在那里。大汗的军队自信必定能够取胜,所以第二天清晨就踊跃地登上山顶,出现在乃颜的军队之前。此时乃颜的军队驻扎得十分零乱,既没有前卫,也没有哨探。乃颜自己则由他的妻子相伴住在大营之中。等到他惊醒后,急忙竭尽所能组织自己的军队反攻,同时,对自己没有能及时与海都结成联军而追悔莫及。
前一篇: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冲击
后一篇:动物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