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嘲深沉而炽烈的邂逅”
(2025-06-26 12:00:00)分类: 艺术 |
阅读,一场“深沉而炽烈的邂逅”
2025-06-17
日本《朝日新闻》6月8日刊登题为《一场深沉而炽烈的邂逅》的文章,作者为私人图书馆主理人幅允孝。
由于母亲是近现代文学爱好者,我家堆满了书。比如白桦派作家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有岛武郎等人的作品。其中一些尽管母亲告诉我先不要读,但当时还在读小学高年级的我仍充满好奇。川端康成的《片腕》曾让我产生强烈的震撼。我现在还能记得那种不依靠视觉只通过文字就能营造出的香艳场景是多么令人兴奋。
因为工作的原因,人们总是认为我读书很多,是个专家,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不想把读书变成不得已而为之,也不会硬要和别人分享我的阅读体验。我的态度很简单,“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读自己想读的书”。从3岁到18岁,我一直坚持游泳,游泳是我在“向外释放能量”,而阅读是我在“审视内心”,所以我觉得自己很好地实现了内外平衡。而且在读书方面我属于“杂食动物”,没有一定之规。
有很多书让我觉得读起来“很难”。比如我在15岁之后开始读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故事很有趣,但出场人物都是亲戚,名字很相似,很容易产生混乱。我想这大概就是作者的意图吧。当时并没有布恩地亚家族的现成家谱,所以只能一边对照我自己绘制的家谱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
当时的我认为,阅读总要搞明白“一些东西”,每读完一本书我的知识就会加深。然而,我与《百年孤独》的相遇是一次宝贵的经验,这让我懂得了“即使你没有完全理解,阅读也依然有趣”。如果你对一本看似艰涩的书感兴趣,不妨拿起它尝试读下去,记住它难在哪儿以及为什么让你感觉读不下去。不同的书籍或事件中可能隐藏着相互交织的线索,几年后再读同一本书你或许就能理解它了。
我想对年轻一代说,“不必着急”。“不想失败”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常见病,但请对自己身上的“野性”保持信心。既然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那么在选择读什么书的时候,也不要被周围的人所左右,完全可以凭直觉。
鉴于我们不可能在重读一本书时保持和第一遍阅读时完全相同的心态,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享受这独一无二的初遇体验。此外,阅读看似安静,实则蕴含着惊人的力量。如果能够将阅读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一对一的心灵交流,努力感受字里行间的留白和余韵,积极探索作者内心深处的想法,无疑是乐事一桩。
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观看电影时选择快进,或者在了解故事梗概后再读原著。我理解繁忙的工作让我们越来越缺少闲暇时光,但我认为,内心世界深不见底,只有细心研读才能抵达。当你沉下心来深入其中,原本未曾察觉到的自我意识就会浮现,而这将成为我们人生新的起点。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进步,一个无需考虑背景或因果关系即可寻求短期答案的世界正在被创造出来。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之所以为我,你之所以是你,难道不是来自那沉睡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扭曲、偏颇但又炽热的某些东西吗?在这个系统、技术凌驾于人类之上的世界中,书籍将成为反抗的工具,透过书籍我们仿佛体会到人类内心深处的温度,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何以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