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Labubu神话下的杂音

(2025-06-16 12:00:00)
分类: 网络与民间
审美霸凌?精英作秀?Labubu神话下的杂音
2025年06月11日

僧侣为 LABUBU 念诵开光经文;保险柜里,镀金款 LABUBU 与珠宝并列存放;门店外年轻人在寒风中排起长队。
“塑料茅台”“新币种”,火了一年多,LABUBU的市场还在沸腾。
泡泡玛特 2024 年营收突破 130 亿元,这只名为LABUBU的中国小怪兽,正以荒诞又凌厉的姿态刺入全球消费文化的神经。

01 潮玩成为精英社交密码

2024年4月,泰国公主和蕾哈娜等名人也纷纷将其作为奢侈品配饰,掀起了“奢侈品混搭”风潮。
一时间,只背高奢包包不够酷了,只有配上LABUBU才能掌握时尚密码,这个原本属于亚文化圈层的玩偶,摇身一变成为精英阶层的社交徽章。
这更像是一场未经编排的阶层表演。国际巨星们将LABUBU从潮玩圈带入时尚圈,赋予LABUBU奢侈品级别的符号溢价。
精英阶层完成了对自身话语主导性的又一轮炫耀,用100元的单品改造数十万的奢品,彰显自身既能驾驭传统奢侈符号,又能挪用亚文化符号玩转新兴潮流的“通吃”资本。
泰国长公主的LABUBU穿搭则更具象征意义: 我玩得转你们的文化,而你们玩不起我的规则。
通过复制奢侈品的稀缺性策略,LABUBU在二级市场身价远超原价,成功的构建起一种等级体系:
表面上LABUBU已经成为社交媒体顶流,仿佛人人都能参与这场狂欢,实际上还要迈过不少的门槛:高昂的溢价、抢购技术、打破垄断获得货源等等
经济资本与技术资源重新划分了圈层边界,看似平等的符号,渐渐制造出隐秘的不平等。

02 尖牙镶钻丑萌逆袭,一场关于审美自由的攻防战

当然,这一话语权也不会被某个圈层长期把持,近日有网红及企业家对LABUBU吐槽。吐槽也可以看做圈层想要做出再次区隔的表现。
当东方IP进入欧美时尚圈,对既有消费结构形成冲击,也挑战着传统IP们的商业版图;LABUBU必然引发反弹。
LABUBU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香港插画家龙家升的北欧神话生物,兔耳、不对称大眼与九颗鲨鱼尖牙的“邪恶微笑”打破了传统萌系玩偶的形象。
这种美学在西方语境中被部分解读为哥特式幽默,接受度相对更高,但在东亚文化中却可以说是对“可爱既是正义”传统审美的颠覆,因此收获了“可爱但恐怖”的评价。
它“第一眼丑,越看越萌”的特质,精准击中Z时代对个性化设计的追求,产生了“恶心萌”的冲突美感,反而成为年轻人反叛标准化审美的利器。
关键不在于这种设计是美是丑,而在于审美霸权争夺战。
当粉丝把LABUBU标榜为先锋审美,反对的人也不甘示弱,痛批其为 "资本制造的审美暴力",对LABUBU粉丝贴上“跟风”“被资本洗脑”的标签。
背后是不同群体围绕LABUBU对于“美”(“丑”)的定义权之争,健康的文化生态是“不喜欢但尊重”与“超爱”的共存,当攻击性言论的出现,实质性的审美霸凌就已经产生。
LABUBU提供的强大情绪价值,已让其超越玩具成为“电子宠物”与买家的个人情感挂钩。一旦这种链接形成,买家群体自然会全力捍卫,争夺战也将持续存在。

03 爆火的精灵 隐藏的“芭比”?

更尖锐的矛盾则或许潜藏在IP基因里。首先就是其角色设定当中的隐性性别权力结构。
今天的LABUBU家族成员设定上,LABUBU性别为女,无父无母,其男友是骷髅头Tycoco),数量约100多只。家族首领ZIMOMO则是男性,有且只有一人。
LABUBU是一个男性大家长的族群。这被一些用户批评为强化传统性别霸权。
IP形象在商业化传播过程中也形成了对传统性别形象的加固。
玩家通过针线缝制、3D打印等方式,为LABUBU添上诱人“蜜桃臀”……
原本LABUBU“有缺陷”的丑萌美学,通过拒绝标准化审美,已经在突破性别规范中“柔美/阳刚”的二元对立、形成了对完美女性气质的抵抗,部分欧美玩家为其添加肌肉服也是一种对性别流动性的表达。
同时,将LABUBU芭比娃娃化,是对现实社会女性刻板期待的重复。
传统性别角色通过消费行为被二次固化。品牌方未主动解构这些矛盾,争议就是流量,而流量终将变现。

04 爱它,更爱它的溢价?

不管围绕LABUBU存在多少争议,它的情感价值是真实的。成人世界的疲惫匆忙,可以通过抚摸这些软软的玩偶获得抚慰,售价几百的补偿机制就为年轻人建造起了童话般的安全区。
当溢价出现,感情浓度就成了金融指标。如果说,黄牛加入,消费者不顾溢价购买,还可算是恋物热情的释放,那么当LABUBU进入投资领域,“粉牛”大量出现,LABUBU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异化也是必然。有些玩家甚至发展出完整的倒卖策略:原价买的娃,溢价低的自留,溢价高的直接卖给黄牛。
大学生“咖咖”,一个月内花费33万元购入约200只LABUBU。
情感价值成为溢价的动力,所有可以用来发电的“爱”都是资本眼中可量化的数据。观者难以辨别展示的究竟是资本积累能力,还是情感深度。
泰国僧侣为 LABUBU 赋予宗教意涵,中东富豪将其视为新奢侈品,这个诞生于中国香港插画师笔下的中国小怪兽,加速海外扩张,然后继续“出口转内销”的旅行。西方掌握定义权,东方负责生产与消费,还是熟悉的味道。
情感、文化、身份认同全部转化为可供交易的符号,稀缺性制造阶级幻觉,审美争议激发话题流量,情感价值推动资本逻辑。或许唯一的抵抗就在于保持怀疑,在符号消费的巨浪中,重拾定义价值的勇气。
Labubu神话下的杂音

Labubu神话下的杂音

Labubu神话下的杂音

Labubu神话下的杂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