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见证“行星自杀”
(2025-05-14 12:00:00)分类: 军事与科技 |
美媒:科学家首次见证“行星自杀”
2025-04-30
据美国《连线》杂志网站4月28日报道,通过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观测发现了之前只有科幻小说才考虑过的一种情况:一颗与木星体积差不多的行星径直撞向其母恒星,进而自毁。
恒星毁灭其行星的唯一已知方式是,恒星体积大幅增加。比如太阳——耗尽了用于聚变的氢并膨胀至其最初体积的许多倍、成为一颗红巨星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大约在50亿年后,那时的太阳半径将扩张至目前半径的100倍,吞噬附近的水星和金星等行星。
当恒星吞噬行星时,其光度增强,短暂变亮的恒星被称为新星。
2023年,“南双子星”望远镜观测到1.2万光年外的一颗新星。两年后,借助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的红外仪器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发现,这颗恒星仍在进行氢聚变——尚未老化。这表明,年轻恒星成为新星是因为它受到一颗体积与木星差不多的天体撞击。
这颗新星是行星正被其寄主星吞噬的最具说服力的直接探测证据。研究小组在恒星亮度达到峰值亮度820天后,对其进行了光谱分析,增加了更多证据来证明这是吞噬的迹象。
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其轨道距离与水星到太阳的距离相同,逐渐接近其恒星,直至被恒星外层摧毁。
行星向着其恒星、向着毁灭运动这种现象并不常见。这一过程可能是由类潮汐现象引发的。在数以百万计年时间内,恒星引力吸收了行星的部分轨道能量,将其从稳定轨道上拉出、使其朝着寄主星运动。最终,行星因轨道离寄主星太近而无法保持其结构完整性。
主要的反假设认为,这颗恒星看起来年轻只是因为它可能被密集的星尘云包围,抑制了它的光度。如果事实证明这颗恒星的年龄或类型与假设不同,那么,对于其成为新星,可能会有另一种解释。
未来,也有可能发现更多“自杀”行星,从而表明这种情形比想象中更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