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和人工智能的忧与无忧

(2025-01-09 12:00:00)
分类: 网络与民间
庄永康:人和人工智能的忧与无忧
2025-01-03

人是万物之灵。人工智能绝无可能拥有人类的“灵”(灵魂)。
过去一年,热门话题是发展人工智能(AI)的利与弊。聊天机器人ChatGPT发生故障,文章质问:没ChatGPT,我们就活不了吗?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值得警惕。
衣若芬博士《AIGC文图学》对这个课题的正反两面都论述的相当完整。AIGC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简称。
来自台湾的衣若芬,因研究AI多年,发现AI可能深入我们的自我认知和人生价值观,不可忽视。

无法像人脑那样随机应变
我们确实看到人工智能“比人厉害”的地方。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把诗句背错了,学生纷纷拿出手机问谷歌,指出错误,气氛相当尴尬。
这让人产生忧虑和恐惧,会不会有朝一日,让人极度依赖其发明物,没有它便活不下去。极端的情况就是产生“代码教”,迷信人工智能者把没使用AI的人列为异教徒。
人工智能比起活人高超之处,第一是记忆能力:活人记忆库无法与电脑储存相比。如果软件发明人把所有围棋的棋步规则都输入电脑中,电脑是可以赢过活人的。
但电脑根据输入的程序做作业,无法像活人那样随机应变。聊天机器人能学习对话者提供的对话和补充,并立即更正自己的回答,但结果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人是万物之灵。人工智能再有能力,也绝无可能拥有人类的“灵”(灵魂)。

人工智能有作品但无作者
人工智能诗千篇一律,没有“作者”。
诗不是吟咏助兴的小调,而是心血精力的凝聚;诗不是风流自赏的花笺,而是干预气象的洪钟;诗不是个人起居的流水账,而是我们用以诠释宇宙的一份主观的,真实的记录。
一首活人的诗,背后包含诗作者几许沧桑,多少提炼。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郑燮,“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苏轼。两位大文豪都出生在没有AI的年代,之所以成为研究对象,因为他们是世界上唯一的郑板桥,唯一的苏东坡。
人类的绘画雕塑作品也如此。从未发现任何一幅用人工智能画出来的“画作”,有成为名画。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人成为画家,但到头来人人都是“那个”画家。

作者是本地退休报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