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研发是否已碰到天花板
(2024-11-20 12:00:00)分类: 军事与科技 |
人工智能研发是否已碰到天花板?
2024-11-19
据法新社美国旧金山11月17日报道,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是否已走入死胡同?自两年前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ChatGPT)推出以来,技术的指数级进步令人对出现接近人类智能的机器抱有希望。但是,人们的疑虑也越来越多。
业内领先者宣称能取得更重要和更快速的成果,很快会出现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老板萨姆·奥尔特曼所说的“通用人工智能”。
他们这一信念基于大规模规律:只要给模型更多的数据和计算能力,模型就能获取更大能力。这种战略截至目前运转得很好,以至于很多业内人士担心发展得过快,人类会感到不知所措。
微软(OpenAI的主要投资者)、谷歌、亚马逊、元宇宙平台公司及其他企业,都花费数十亿美元推出了应用工具,可以更容易生成优质的文本、图像和视频,现在还可以进行语音对话。
据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报道,埃隆·马斯克的人工智能企业xAI公司正在筹集60亿美元购买10万枚英伟达芯片,它们是让大模型运转的尖端电子器件。OpenAI在10月初则融资66亿美元,这让其估值达到1570亿美元。
人工智能行业专家加里·马库斯表示:“高估值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理念:语言模型通过持续扩展会变成通用人工智能。不过如我始终所说,这只是一个幻想。”
美国媒体最近报道称,研发中的新模型似乎已经碰到天花板,尤其是在谷歌、Anthropic公司和OpenAI。风险投资企业安德烈森-霍罗威茨公司是OpenAI股东之一,也投资了一些行内企业。该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本·霍罗威茨最近曾表示:“我们在按照同样的节奏提升(算力),但没有因此就提升智能。”
OpenAI的最新款模型“猎户座”(Orion)超越了前辈们。但是美国信息网援引的消息称,“质量提升的程度远远逊色于GPT-3和GPT-4之间的那种跳跃”。
很多专家认为,大规模规律已经触碰到局限性。专门从事法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公司Spellbook的老板斯科特·史蒂文森指出:“有些工作室过于注重添加更大量的文本,认为机器会因此变得越来越智能。”
但是,各企业已经开始缺少新东西能喂给模型。这不只是一个知识储量的问题:机器要能够理解句子或画面的含义。
业内老板们并不认同发展会放慢的说法。Anthropic老板达里奥·阿莫代伊称:“看看能力提升的速度,就可以设想我们在2026年或2027年实现(通用人工智能)。”萨姆·奥尔特曼14日在社交平台X上发信息称:“没有死胡同。”然而,OpenAI选择延迟推出GPT-4的接替模型。
今年9月,这家硅谷的明星初创企业(OpenAI)通过推出o1模型进行了战略改变,这是一款回答复杂问题尤其是数学方面的模型,靠的不是数据积累而是加强推理能力方面的训练。斯科特·史蒂文森认为,o1模型“用更多时间去思考而不是反应”,这会带来“巨大提升”。
史蒂文森将技术的发展与火的发现作比较:不应该再通过数据和算力加燃料,现在该打造的是蒸汽机那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