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翻译的力量

(2024-10-23 12:00:00)
分类: 艺术
文学翻译的力量
2024-10-17 (文/张熠柠)

韩国女作家韩江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女性,其作品的英译者德博拉·史密斯随之也受到更多关注。韩江的父亲、韩国作家韩胜源直言,女儿的写作风格是非常细腻、优美和悲伤的,因此能否将这些悲伤的语句翻成外文决定了她能否获奖,“看起来这位译者是译出韩语独特味道的合适人选”。

然而,史密斯的译法曾受到很大诟病。有批评者认为史密斯的译文过于“风格化”,与原文相去甚远,甚至是“错译”。仅从书名看,韩江的第一部英译小说《素食者》被忠实直译为“The Vegetarian”。而另一部代表作《少年来了》,史密斯则处理为“Human Acts(人类行为)”。《少年来了》向我们提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何以为人,我们必须怎样做才能维持人性、不致其走样——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一英译名也算提炼了主题。

美联社在报道韩江摘得诺奖时还不忘指出,文学奖长期被指“过分关注重风格、轻故事的欧洲和北美作家”。因此,亚洲作家要想成功“突围”,就格外依赖译介的“合适人选”。美国译者葛浩文英译了中国作家莫言的大部分作品,并向诺贝尔文学委员会递交提名。莫言获奖后,葛浩文不无骄傲地说:“任何阅读英文莫言的人,阅读的都是葛浩文。”

美籍华人译者刘宇昆翻译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也是一段佳话。同为科幻作家的刘宇昆的作品也曾获得“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雨果奖,他更因为高水准英译刘慈欣的《三体》而闻名。同获雨果奖的《三体》风靡英文世界,让冷僻的物理学名词“three-body problem”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语,“二刘”均功不可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