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东西文明差异回答“李约瑟之问”

(2024-09-30 12:00:00)
标签:

杂谈

分类: 历史
汪品先:从东西文明差异回答“李约瑟之问”
2024年09月17日《科学与文化》汪品先著

文汇讲堂《徐光启及其弟子的科学观与世界观》,聚焦“上海400年间科技与生产力的探索”。今刊发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所著《科学与文化》中的《第六章 东西方文化》。本章主要探讨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融合,并反思了中国在近代科技发展中的困境和转型。

华夏文明为何延续至今

世界最早的文明产生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季风区,北纬20°至40°地区的大河流域,包括尼罗河、中东两河、印度河及黄河长江流域,标志着人类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导致游牧与农耕两种文化的出现,以及随后的冲突与战争。

*原因一:多元复合式的统一、方块文字

由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四个古文明中,尼罗河文明曾辉煌一时,但现已消失。两河流域文明虽产生了重要的文化影响,却因频繁的民族更迭而缺乏连续性。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化也非常古老,但后来被雅利安人征服,形成了种姓制度。四大古文明硕果仅存的就是华夏文明,有文物与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5000年。
华夏文明的持久性,得益于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积累和方块文字的传承。中国几千年历史中 2/3 的时间是统一的,保持着融合的华夏民族文化。统一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兴修水利、抵御外敌,也是文化融合的重要推动力。
华夏族由东夷和西夏等多民族不断冲突、征服、同化的结果,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复合体。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能有三个源头:1.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2.三星堆的古蜀文明,3.长江流域的良渚文明。

*原因二:内部多民族融合、外部与世界频繁交流

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特征。中华文化一个很大的成就,就是能够把不同民族的人团结在一起。
外来文化的引入为华夏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佛教与中华文化深度融合,影响了多个艺术领域。
放眼世界,中国文化中甚至有从古希腊来的元素。
长期封闭锁国,过分强调华夏文明出自黄河流域的一元性。忽视文化交流容易导致妄自尊大;一旦泡沫破碎,又会转向崇洋媚外的另一极端。
比起大陆文明,海洋文明较晚发展,它依托于大陆文明,由狩猎采集族群转向海洋活动。海洋文明并非在船上建立,而是有了城市后才出现的经济活动。
从根源上讲,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是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异。大陆文明强调家庭,重和谐和继承;海洋文明强调个人,重差异和开拓。

*文明差异:征服和掠夺 vs. 和谐与稳定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起源于地中海的海洋文明占据了优势地位,古文明逐个消亡,唯一能够与之并列讨论的是东亚的华夏文明。
东亚文化以中国为主体,以方块字和筷子为标志。16世纪后,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逐步被地中海文明击败,东方文化一度被学术界抛弃。
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在个人与家族、继承与开拓等方面都有深刻差异,对科学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这两种文明最早是并行发展,但是“性格”两样。
16 世纪开始,海洋文明逐步征服和影响全球,造就了当代的世界格局。
大陆文明着重家庭,因为耕种一定要有家庭来做,要稳定、包容,要守业继承;
海洋文明着重个人,要开拓,要冒险。
游牧民族和海洋文明大多信仰一神教;大陆文明的宗教信仰比较包容,只要能得到保佑,信谁都可以。
东西方战争形式也受文明差异影响。游牧民族往往入侵农耕区,农耕文明没有兴趣入侵贫困的地区。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多为内战或抗战;西方宗教战争和殖民战争频发。
最近500年,世界由西方文明主导。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等背景均为大航海时期。此时期,中国正是郑和下西洋之后实行“海禁”的时期,与欧洲反向而行。
海洋文明从“鱼盐之利、舟楫之便”,发展到探险、殖民,具有血腥的一面。其特点与游牧民族相似,易铤而走险,发动侵略。
大陆文明趋于稳定,没有去远方开拓的传统。中国古训“父母在,不远行”。海洋文明则趋于开放,但易走向极端。

*治学差异:重继承和权威vs.重开拓和创新

在治学方面,东西方文明也存在显著差异。
东方的传统文化注重继承、崇拜权威,西方偏向于开拓求新、挑战权威;
东方学者注重人际关系、聚焦社会层面,西方学者倾向于探索自然、追究事物机理。
中国社会文化特征形成于秦汉统一之后。郡县制的大一统成了中国的“包袱”,导致上下之间缺乏有效的中间阶段,全靠专制君主弥补,成了“早熟而千年盘旋的文明”,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东西方治学方法的差异,过去决定了现代科学不会在中国产生,现在仍然是我们科学创新路上的障碍。
大航海时期为欧洲海洋文明带来500年的繁荣,近200年来其与东亚大陆文明碰撞,造成中国近代的衰弱和日本的发展。

*18世纪欧美海上入侵亚洲后三种社会模式

宗教是早期东西方交流的主要内容。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宗教文化交流最活跃的时期,成为当时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早年是东学西渐,西方学东方。
18 世纪后,欧美国家从海上入侵东亚、南亚,产生了三种社会模式:印度模式、日本模式、中国模式。印度模式是变成殖民地,日本模式是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中国模式是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