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解密甲骨文
(2024-09-22 12:00:00)分类: 军事与科技 |
AI如何解密甲骨文?
024-09-02
甲骨文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丰富的学术和史料价值。它犹如穿越时空的信使,传递着先人的智慧与文明的信息。
作为我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自1899年首次被发现以来,便引起广泛关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进步,人们开始探索将AI应用于甲骨文研究的新途径。人工智能能否凭借其强大的计算能力,成功破解甲骨文的千古之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家宋镇豪,对“数字化时代”的甲骨文有如下见解。
创新:用高质量数据库投喂AI
以往的甲骨文研究,主要依赖于拓片研究与书面着录。这一传统方式往往受限于甲骨文字的模糊和信息的碎片化,难以形成统一且全面的认知。数字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前所未有的工具——上亿像素的相机、微距拍摄技术、三维建模、红外线拍摄以及多光谱拍摄等。这些高科技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捕捉并呈现了甲骨的真实面貌。微痕增强技术为甲骨文的解析开辟了新天地。光谱分析技术,使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丹砂“涂朱”或被炭黑“填墨”的甲骨文背后所隐藏的特殊含义,为解开古老文明的密码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甲骨文研究已从最初的辨析阶段,迈上了认知发展的新台阶。目前甲骨文已知的单字数量已逾4200个,但能够确切释读的仅占1/3。甲骨文研究不应局限于单个文字的识别,应更注重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内涵。甲骨文作为殷商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不仅记录了祭祀、战争、占卜、记事等日常活动,还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如今,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对这些珍贵的史料进行深度挖掘与关联分析。
学习型人工智能在“教材”的滋养下,将承担更多的研究任务,如甲骨文字形识别、拓影甲骨字的提取与检测、甲骨文的组类区分、甲骨片的查重收敛、甲骨片的智能缀合以及甲骨文例的释读解析等。人工智能还能在研究成果的集成与校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重新审视与校验,人工智能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中的错误与遗漏,确保甲骨文研究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突破:甲骨文大数据平台不断完善
2019年,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向全球免费开放。该平台集成了甲骨着录库、甲骨字形库、甲骨文献库以及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等多个功能模块,为用户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甲骨文信息查询与研究体验。截至目前,“殷契文渊”已收录甲骨着录多达154种,甲骨图像239902幅,甲骨论著34418种。给学者与甲骨爱好者的研究工作带来极大便利。
“‘殷契文渊’已建设了‘殷契文渊AI协同研究平台’。未来,该平台将致力于全球范围内甲骨文大数据的精细采集,并在AI大模型的辅助下实现智能化深度集散与知识体系的育成,为甲骨文研究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回顾历史,依靠我们目前手中有限的甲骨文资料,想要揭开中国古史的奥秘,还远远不够。
除了甲骨全面整理着录这一制约性问题,甲骨释读的难度更大。古文字考释,恰似一个错综复杂的解谜与破案过程。对研究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跨学科的综合素养,知识储备要求极高。
面对这一挑战,人工智能辅助甲骨文研究当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甲骨文数据集不断完善与扩充,为AI技术的深度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心愿:让数字化助力甲骨文“回家”
近日,散落在韩国的7片甲骨实物高保真数据,首次以数字化形式“回归”安阳。
安阳殷墟是甲骨文的主要出土地,安阳小屯出土的近16万片甲骨文物分散收藏于全球近200家机构中。让甲骨文以“物理形式”回归殷墟几无可能,数字化回归成为最佳选择。
“全球甲骨数字回归计划”,以“殷契文渊”为基盘,逐步形成了甲骨采集、建模、存储、展示、共享的标准规范和数字工具箱,初步实现了甲骨文数字化工程的试点建模。据瞭解,这项工程最大程度地保存了甲骨及其承载文字的原始面貌,有助于实现永续保存、传播与传承的目标。以三维建模、微痕增强、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的“甲骨文全信息模型”突破了传统研究对拓片、摹本、照片的依赖,不仅能看清甲骨文字,还能看到笔画叠压、朱书墨书、涂改刮削等其他原来看不清的相关信息,为甲骨文研究,特别是查重及缀合研究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有力推动了甲骨文以数字化形式回归殷墟。团队还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杜伦大学等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推动此项工程的顺利进行。
甲骨文数字技术的突破形成了新质生产力,计算机的学习功能远远高于人类。下一步,应全面增强大模型的甲骨学知识和能力。使人工智能工具助力甲骨文相关各类工作提质增效。
人工智能为甲骨文开发了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多的应用场景,让甲骨文能够得到永续保存与传承。未来,随着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甲骨文研究领域的推广和应用,甲骨文研究必将取得令人震撼的成果。
前一篇:智囊·察智部·张齐贤
后一篇:智囊·察智部·宣彦昭范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