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息决定论

(2024-09-10 12:00:00)
分类: 国际
美国《纽约人》周刊网站8月13日刊发《我们生活在“信息决定论”的时代吗?》,作者是乔舒亚·罗思曼:

互联网导致受众分裂

本世纪初,美国中央情报局开始思考互联网的政治影响。无数人在网上写东西,他们的共同观点可能导致股市崩溃、影响选举甚至引发革命。如果只在熟悉的权威信源搜索证据,就会忽视几乎无穷无尽的新信源。过去可以通过读报或看电视感觉自己充分了解“新闻”。互联网却使人觉得总有更多东西需要知道。
由于人人都只能阅读互联网的一部分内容,传统受众正在分裂成“活跃的社群”。社群中,公认的看法被打破、权威的论点被拆解,每一位专家都被一群业余人士包围,他们急于抨击和嘲笑,公众反对,却不建议。

人工智能将人类“编队”

信息世界发生显著变化,能发声的人急剧增加。我们在网上遇到的许多声音可能都出自机器人。我们谈论的可能是人类主导的历史的终结。人工智能系统可能迅速“吞噬人类文化的全部——我们几千年来创造的一切——消化它,并开始产出大量新的文化艺术品。
要掌握这些事态发展可能把我们带向何方,采用“信息”的一种新定义有所帮助。
我们习惯于认为信息是具象的。也就是说,信息的一部分代表现实,可能真也可能假。
另一种看待信息的方式是,把信息视为能够将人“编队”的“社会纽带”。从这个角度看,信息是否真实并不重要。
《圣经》塑造了历史进程,因为里面的故事说服无数人合作。
官方记录只描述我们生活中的有限方面,但它们在政府和公民之间建立关系。
有了新的信息,新的社会关系就会涌现。
当人工智能系统开始将人类“编队”时会发生什么?可以看看人工智能出现之前的互联网。
202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推特上有20%至30%的内容由机器人发布,但这些内容仅由该平台5%的机器人账户发布。毫不夸张地说,像推特这样的平台本身就是一种机器人;它的算法自动决定用户看到什么。因此,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一群机器人与巨型机器人互动,而人类则阅读并回应。
如果这种现象被放大,如果机器人和算法能够进行智能对话,可能的结果就是“数字无政府主义”。机器之间的对话将影响有关人类的对话。公共领域将充斥着由计算机生成的假新闻,公民将无法辨别他们是在和人类朋友还是在和操控性的机器辩论,人们对于讨论的最基本规则甚至最基本的事实都不会再有共识。

“无限信息”世界的挑战

要应对这个可能出现的世界,必须发展强有力的“计算机政治”。
通过这种政治,社会或许可以保护自己的公共领域。
应该禁止计算机冒充人类,并要求人工智能系统对用户行使信托责任。
监管机构应该负责评估最重要的算法。当人工智能系统作出影响其生活的决定时,个人应该有“获得解释的权利”。
即使实施这样的改革,也有理由相信信息时代与政府形式充满矛盾。

这可以称作信息决定论,认为信息在世界流动的方式实际上是一张网,使我们身陷其中而无法摆脱。
它其实并不新鲜。1999年,小说家威廉·吉布森在小说《所有明天的派对》中让一个人物思考事物在无限信息世界中的流动性:他被教导说,历史,还有地理,都死了。过去意义上的历史是一种历史概念。过去意义上的历史是叙事,我们自己讲述的故事,关于我们来自哪里,发生了什么。而这些叙事被新一代不断修改,实际上一直都是这样。历史是可塑的,关键在如何诠释。
数字时代与其说对此作出多大改变,不如说只是让这种情况太过明显而无法忽视。
随着信息的密度、速度和流动性不断增加,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它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而且对它愈加怀疑。

科幻小说《所有明天的派对》是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故事始于2006年前后。在现实中,2006年是推特推出的一年;在这年,脸书网站向大学生以外的人开放并且开始自己的新闻推送;在这年,谷歌收购优兔(YouTube),《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是“你”——上网的个人,聚集在一起成为“从少数人手中夺取权力的多数”。
当时,信息决定论激动人心。如今,它却像是一种我们必须克服的挑战,不然就走着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