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自己的死亡学
(2024-07-27 12:00:00)分类: 其它 |
建设中国自己的死亡学
2024年04月04日 撰文丨韩启德
感谢大家参加2024北京大学清明论坛。
去年论坛的主题为”死亡是温暖的”,我主张加上“可以”两个字,因为很多人难以接受死亡是温暖的。今年的主题为”死亡是多彩的”,并不排斥黑色、白色的,包括更美的彩色。
要理解死亡,非常艰难。思考死亡问题,我不敢说自己已经悟透了。
生和死是一体两面
孔夫子说不知生,焉知死。但反过来,如果不理解死亡,又怎么能体会生呢?如果不知道死亡,就活不自在,就会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中。
先理解生,还是先理解死呢?生和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生命不可分割的内涵。不可能只了解生,不了解死,或者只了解死,不了解生。把两者放在一起,才能真正理解生命。
生命是什么?有一位美国的科学家提出,“生命是一种可以进行达尔文式演化的自我维持的化学系统“。北大生命科学院的白书农教授提出,生命是一个由碳基分子自发形成的复合体进行结构与能量交换的循环过程。现代生命科学从物质科学的角度切入,希望最终能以物理学的形式,用定量公式揭示生命的本质。不能完全否定其可能性。但这不太可能解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死亡研究涉及众多学科
如果把生命放在更宏大的时空中,会对生命本质看得更清楚,对生命的意义也会悟得更透彻。这是宇宙观、世界观的问题,是哲学命题。
要解除对死亡的恐惧,还需依靠心理学。对于死亡,不完全是理性认识的问题,而取决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人的一生回忆起来只是一瞬间。时间在不同的人的概念里面是不一样的。对十岁的人来说,一年相当于自己生命的十分之一,显得很长;而对于八十岁的人来说,一年只是人生的八十分之一,会感觉很短。
心理学也不能解决所有生死问题。但如果你相信来世,人死了以后灵魂还在,就不太害怕死亡。
死亡问题与社会密不可分。人都是社会人,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差异是永恒的。有宗教与没有宗教的民族不一样,不同宗教的民族之间也不一样。社会制度会造成对死亡认知的差异。因此,死亡观是多元的,多姿多彩。跟死亡相关的事情都跟社会有关。
语言与人类认知和情感息息相关,不仅关系到对死亡的表述,也影响着人们对死亡的理解。
死亡问题还涉及文学艺术、经济学、管理学等等。
建设中国自己的死亡学
1912年就有人提出死亡学的概念,但始终没得到充分发展,在中国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多数民众还忌讳论及死亡,建设死亡学还没有提上日程。
死亡研究涉及这么多的学科,理解死亡,要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学科交叉研究不等同于交叉学科。作为一个学科,必须有独立的学术共同体,有自己的学术范式、公认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评定标准,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专门的学术刊物等交流平台。
显然死亡学还远远没有达到作为一个学科的条件。交叉学科的形成是持续、广泛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是水到渠成的事。
现在大力开展对死亡问题的学科交叉研究,把死亡学的建立作为我们的愿景。为实现这个愿景做出的努力。
最后,祝愿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此文来自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在第六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