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世百年,卡夫卡魅力不减
(2024-06-19 12:00:00)分类: 国际 |
逝世百年,卡夫卡魅力不减
2024-06-12
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近日刊发《逝世百年的弗朗茨·卡夫卡依然引领时代精神》:
在社交平台上,弗朗茨·卡夫卡是个热门人物。卡夫卡虽已辞世一个世纪,但他魅力不减。
卡夫卡的文学盛名对他本人来说可能是个意外。40岁的他死于肺结核,当时他并不出名,没有妻子,也没有继承人。他在遗嘱中指示他的朋友、作家马克斯·布洛德烧掉他未发表的作品。布洛德没有照做。正是由于布洛德,卡夫卡才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他荒谬的小说持续吸引着读者,其中包括《变形记》——一名推销员某天早上醒来时不幸地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昆虫。
人们甚至创造了以他命名的词汇来谈论世界——“卡夫卡式”。这个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末,现在用于指代噩梦一般、复杂且不合逻辑的情况。
为什么一个来自布拉格、体弱多病、与父亲关系不好、怯于作出承诺的奥匈犹太人在现代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对现代生活中一种重要经历的先知式描写:理性与荒谬的共存。《审判》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这部破碎的小说在卡夫卡去世一年后出版,讲述了一个人因未知罪名被神秘的当权机构提起公诉的故事。
卡夫卡享有盛誉,不仅因为他文学成就斐然,且作品主题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卡夫卡用德语写作,而不是捷克语;他的遗稿保管人布洛德整理了他零散的手稿并将其编辑出版;他的名字(在捷克语中意为寒鸦)很容易记住,发音也朗朗上口。
卡夫卡的多重身份也使他继承了多种文学传统,却不局限于任何一种。卡夫卡不是地道的捷克人、德国人或奥地利人,然而三种文化都纪念他。
他那些叙述清晰、令人难忘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卡夫卡的作品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尽管有些潜台词仍然难以捉摸。卡夫卡是西方作家的标杆,在亚洲也有大量读者。
尽管卡夫卡远非乐观主义者——据称,他曾说宇宙中有无限的希望,但“不属于我们”——但他的未来是光明的。世界仍在映照出卡夫卡的想象,要是他还在世继续书写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