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紫禁城何时称“故宫”

(2024-06-07 12:00:00)
分类: 历史
《紫禁城何时称“故宫”》
2023-11-28 北京日报 作者 肖伊绯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旧称紫禁城。如今,在大众的称谓里,已经鲜有“紫禁城”,而是以“故宫”代之。

《汉书》已有“故宫”一词,返指旧时宫殿,并非专用名词。
唐代杜牧《隋宫春》诗云:“龙舟东下事成空,蔓草萋萋满故宫。亡国亡家为颜色,露桃犹自恨春风。”
唐宋已矣,元明更迭,至清代覆灭后,尤其是1925年故宫博物院的创建,“故宫”一词逐渐脱离其原意,成为专指北京明清两代皇宫之建筑遗产的专用名词。
清廷1912年初宣布退位后,最早在公共文化领域把北京明清皇宫称为“故宫”的,源自《故宫漫载》。此文曾被沪上学者、报人胡怀琛辑入《清季野史》一书,1913年4月印行。
《故宫漫载》包含了《颐和园纪游》《颐和园赋》《望江南》《记圆明园》《记三海》五篇文章,除了首篇没有署名之外,其后四篇的作者署名分别为杨小欧、王佑遐、钵题、餐英居士。
这里提出的“故宫”概念,并没有包括北京明清皇宫,即紫禁城。而是“御苑”,即皇家园林【颐和园,圆明园与“西苑三海”】,也属皇家“禁地”,不能随便出入。
清帝逊位后,前清皇室成员仍居住于宫内,紫禁城仍属禁地。
《清季野史》出版前后,一大批披露所谓皇宫生活、皇室生活的报刊读物,已然甚嚣尘上,风行一时。但在这些报刊文章与通俗读物中,对逊帝本身的兴趣,远远超过对皇宫的兴趣,对皇室生活的兴趣,更是远远超过皇宫遗迹。当然,1925年之前的逊帝与皇宫,仍属“禁地”,对读者而言,未知的确实吸引力更大。
这一时期,因《清室优待条例》的存在,对紫禁城的称呼出现多种。翻检这一时期的史料文献,“一宫多表”的情形时有发生。
最早在公文中出现,并指代紫禁城的“故宫”一词,是以袁世凯的名义发表的。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布了一道“大总统申令”。12月16日,这一申令全文刊发在《时事新报》,其中有段话:“爱新觉罗之政权早失,自无故宫禾黍之悲”。
严格说来,这份公文里的“故宫”一词,有“故国”之意,仍没有以之直接指代紫禁城。
1916年3月3日,上海《民国日报》的“诗选”栏目里,刊发了南社诗人叶楚伧所写《元年》组诗三首。其中第二首的末句有云:“只有昆明湖上月,姗姗犹作故宫秋。”这里的“故宫”一词,因有“昆明湖”的提示,应当是指代包括颐和园在内的御苑。诗题《元年》,意即所谓“洪宪元年”,乃袁世凯称帝之后所创“年号”,显然有讥刺之意。
1918年7月12日,叶楚伧在《民国日报》第二版头条的“社论”中有言:“张勋入北京,拥三千定武军。提溥仪出坐大殿,胡代衣冠,昙花一现……溥仪奄然还居故宫,而喧天赫地之共和复活纪念成焉。”
此文提到的“故宫”,已明确指代紫禁城。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逼宫”,溥仪及清室终于被迫搬离清宫“内廷”。“故宫”专指紫禁城的用法,也逐渐形成。
及至1925年10月10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故宫”一词逐渐专名化。

附注--
1.【台湾故宫博物院将在2025年迎接100周年院庆】
2.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中山博物院,位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1959年动议。1965年11月12日揭幕,总占地160000平方米,截至2021年4月30日,总计698854件/册文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