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轨”为何未成全球标准
(2024-06-03 12:00:00)| 分类: 历史 |
“标准轨”为何未成全球标准
2024-05-27(童师群)
从北京经乌兰巴托至莫斯科的国际列车要在二连浩特站停留四五个小时进行换轨。
因为中国铁路使用的是1937年由国际铁路联盟(UIC)规定的1435毫米标准轨,全球有60%的铁路属于该轨距。而蒙古国、俄罗斯使用的则是1520毫米的宽轨。因轨距不同,火车每次出入境都得换轮子:将整列车厢抬起,推入新轨距车轮,然后将车厢降下与新车轮咬合,由对方国家的机车牵引驶出。
宽轨或窄轨在性能上没有十分明显的优缺点。之所以将标准轨定为1435毫米,是因为世界上最早的客运铁路于1830年出现在英国,这便是它的轨距。由于英国当时的全球影响力,大多数西欧国家也都接受了,车同轨、度同制毕竟非常便利。
然而,俄罗斯并不吃古罗马和欧洲的这一套。俄罗斯历史上曾经有过1829、1435、1524、1520、1067毫米的轨距。它的第一条铁路建在圣彼得堡近郊的皇村,于1837年通车,轨距竟然选的是1829毫米,相当于6英尺。在兴建第二条铁路即华沙-维也纳铁路时(当时的波兰王国在沙皇俄国版图内),轨距就变成了1435毫米,跟英国一模一样,考虑的是跟西欧国家连通方便。在铺设第三条即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的尼古拉铁路时,施工方决定将轨距变成5英尺,即1524毫米。此后,俄罗斯一直使用1524毫米的轨距。到了苏联时代,为了方便,将它压缩成了1520毫米。目前,俄罗斯轨距是除1435毫米以外的全球通车里程第二长的轨距,有22万多公里。
俄罗斯为什么一直坚持1520毫米的轨距?有很多猜测。据说是因为莫斯科一直处于对外敌入侵的担忧中。倘若外国军队入境,由于轨距不同,能掣肘侵略进度。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客观情况也的确如此。德军入侵时不方便,俄军在追击溃败的德军时同样遭遇了换轨的麻烦。
其实,使用宽轨的主要原因很可能出在美国身上。19世纪时,美国是全球大规模铺设铁路的大国,经验最为丰富。沙皇俄国在兴建铁路时,邀请的都是美国专家,他们培训工程师和工人,推广的是美国技术,轨距也是来自美国人的建议。当时美国南北方轨距不一,南方用的就是宽轨。后来,美国将自己的所有铁路均改为英式标准轨,但苏俄没这样做。
很多国家的轨距选择是出于地形原因,日本因为道路崎岖,窄轨更好。印度一马平川,自然以宽轨为佳——1676毫米。目前全球60%的铁路都采用1435毫米的标准轨距,但俄罗斯为代表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跟芬兰还是1520或1524毫米。
前一篇:太白楼赋·王守仁〔明代〕
后一篇:九华山赋·王守仁〔明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