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邵凤丽:为什么用“小时”而非“大时”

(2024-05-14 12:00:00)
分类: 历史
邵凤丽:为什么用“小时”而非“大时”?
2024年05月10日
——专访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邵凤丽
作者 文龙杰 徐皇冠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时间无处不在,它是客观的,对时间的感受却是主观的。
有人看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有人觉知“时间碾碎万物,一切都因时间的力量而衰老”。
“云物殊、乡国异”,不同文化的时间认知差异,最易体现在对时间的“测”与“量”上。
东西方对时间的命名与体验,有何种文化意蕴?
今天为何用“小时”而非“大时”?
中新社专访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邵凤丽:

中新社: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有二十四个小时。何谓“小时”,为何不是“大时”?
邵凤丽:中国古代通行的时间划分方式是十二时辰,即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份,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因此,一个时辰是“大时”,半个时辰就是“小时”。

中新社:西方的时间制度是如何走进我们的生活与文化的?
邵凤丽: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演进过程。明末清初时,大型机械钟表进入中国,人们开始接触到二十四小时计时法,但只在皇宫、王府,并未在社会上流行开来。随着小型钟表开始流通,二十四小时计时法开始被更多的人了解、接受。直到20世纪初期,开始全面影响社会和生活,传统的十二时辰计时法因此就被慢慢取代,“小时”也就代替了“大时”。

中新社:中国古代依靠的是怎样的时间体系?
邵凤丽:中国古代的时间体系称为农历,安排农耕和庆祝节日。这是一套基于月亮运行周期的日历系统,在中国使用了几千年。其基本单位是月份,每个月份通常由一个新月开始,持续约29.5天。一年被分为12个月,也就是354或355天,比太阳年要短10天左右。为了与太阳年(公历)对齐,农历中会插入闰月。中国人还有一套按太阳运行的时间制度,—二十四节气。它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描绘了一年中寒来暑往、降雨降雪等的规律。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份,每份约15天为一节气。每个节气又分为节气和中气两部分,如果哪个月只有节气,没有中气,那这个月就是上个月的闰月。

中新社:“春”与“秋”为何在中国古代的时间观念中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
邵凤丽:在中国文化中,时间既是太阳、月亮运转的物理时间,也是作物长生、生命绵延的人文时间。一年分四季,中国人赋予四季以独特的精神特质。古人的时间观念和农耕关系密切,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秦汉时期,民间已经形成了春祈秋报的社日习俗,即春天祭祀土地,举行春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天再次祭祀土地,举行秋社,感恩土地的馈赠。春秋在古人的时间观念中尤为重要。

中新社:中国社会目前既使用公历,也使用农历,这样融通中外的方式有何意义?
邵凤丽:中国传统历法,基于天文观测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中国的传统历法反映自然界的变化,提醒人们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对健康养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中国也采用了公历。公历具有科学精确和便于统一的特点。中国同时使用公历和农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这种融通中外的做法,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又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

中新社:历经数千年,中国传统的时间刻度与历法为何仍有勃勃生机?
邵凤丽:作为中国古代历法系统,中国的农历和二十四节气至今仍然在中国及一些亚洲国家广泛使用。农历和二十四节气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使其今天依然是农事活动的重要参考。中国人通过农历和二十四节气来纪念和庆祝各种重要节日和活动。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身份认同和社会凝聚的重要元素。此外,农历和二十四节气在民俗、医药、气象等领域仍有实用价值,例如,在民俗方面用来指导婚嫁、祭祀、祈福等活动,在医药方面用来指导中药的采集和使用,在气象方面用来观测和预测天气变化。

中新社:是应如何对中国传统的时间刻度与历法的世界意义进行挖掘与阐发?
邵凤丽:中国传统的时间刻度和历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文化内涵。其世界意义的挖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大学术研究力度,更深入地挖掘其所蕴含的世界意义和内涵。
2.加大政府保护力度。通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推动其传承和延续。
3.加大社会传播力度。与其他国家开展交流合作,促进对中国传统时间刻度和历法的跨文化理解;将中国传统时间刻度与历法融入旅游、展览、节庆活动、文学、绘画、音乐、电影等,使受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