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能应对AI的“创造性破坏”吗
(2024-05-12 12:00:00)分类: 军事与科技 |
人类能应对AI的“创造性破坏”吗?
2024-05-08
世界报业辛迪加发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达龙·阿杰姆奥卢的文章《我们准备好应对人工智能的创造性破坏了吗?》:
我们不应盲目相信关于历史变迁的理论,而要关注颠覆性创新如何影响我们。把它交给科技企业家,可能面临比预想更多的破坏和更少的创新。
颠覆创新
创新将取代以前的技术和巨头。有人基于“创造性破坏”这个理念,解释创新的影响。也带来一些疑问,比如,是毁灭带来创造,还是它本身就是创造的副产品?毁灭都不可避免吗?
经济学方面,过去几十年间,两件相关的事情将创造性破坏的概念弹射到更高的基准。
1.“颠覆创新”的概念,源自追求现有企业认为不具吸引力商业模式的新公司。由于现有企业倾向于继续保持现有商业模式,因此错失了“下一次伟大的(技术)浪潮”。
2.硅谷的兴起。科技企业家从一开始就将“颠覆”作为明确的战略。谷歌颠覆互联网搜索业务,亚马逊颠覆售书业务。脸书的口号是“快速行动,打破常规”。社交媒体改变了我们的社交及沟通方式。
重新评估
这些理论的智力魅力在于,它把破坏与颠覆从明显的成本变成显而易见的收益。其实还有破坏性进程痛苦甚至危险,但今天的颠覆性创新者只看到双赢。因此,风险资本家兼技术专家马克·安德烈森写道:“技术驱动的生产率提高,是经济增长、涨薪和创造新行业及新岗位的主要驱动因素,因为人力与资本得到持续解放,可以去干比过去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事情。”
对人工智能(AI)的期望,最好重新评估。有时创新的本质具有颠覆性,而创造的过程一样具有破坏性。历史表明,对创造性破坏不屈不挠的抵制会导致经济滞胀。不是说破坏值得庆祝。相反,我们应视之为有时可降低的代价,特别是通过建立更完善的制度,帮助那些失败者,有时也可通过管控技术变化的进程来实现。
取得平衡
展望未来,有三条原则,涉及AI领域。
1.如同对待全球化一样,最重要的是要帮助那些受不利影响的人,而且绝对不能事后补救。
2.不应假设颠覆不可避免。如“AI不一定导致大规模岗位毁灭”。如果只考虑自动化,技术将给劳动者制造更大的痛苦。但AI潜力巨大,可以提高工人的生产率,提供更好的信息,完成较复杂的任务。如果市场不引导创新能源朝益于社会的方向输送,那么政策可以纠正。
3.必须牢记现行社会和经济关系极其复杂。当这些关系受破坏时,会出现未曾预见的后果。
我们迫切需要更加关注下一轮破坏性创新可能以何种方式影响我们的社会。充分利用创造性破坏,需要在支持创新的政策与社会投入之间取得适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