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短剧
(2024-04-04 12:00:00)分类: 网络与民间 |
“智商-100,快乐+10000”,多少人正有被这款“赛博毒品”收割
2024年03月28日
“我妈节约了一辈子,却为各种短剧花了一万多元。”
“父亲就连洗菜、吃饭、洗碗都把手机放在一边,经常开着扬声器看到半夜。”
不少网友反映,父母悄然迷上微短剧,花钱充值,眼睛直淌泪
(一)
短剧,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快节奏、高密度、强冲突、多反转。爽点爆棚、嗨点不断,俘获了大批用户。
有闲的老年人,忙碌的中青年群体。很少有人愿意承认沉迷于此,又土又上头的微短剧“榨干”了不少人的睡眠时间。
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微短剧市场规模373.9亿,是两年前的10倍。今年有望突破500亿。
一些爆款微短剧,成本不过几十万或百来万元,拉动的营收却达到千万元级别。资本纷纷入局,火是越烧越旺。
(二)
“智商-100,快乐+10000。”形象的观后感,道出了微短剧爆火的秘密。
碎片化的“杀时神器”。人们在做某些简单重复且能立即获得满足感的事情时,难以自控、容易上瘾。
强刺激的“情绪价值”。半分钟一个冲突、两集即可完成复仇、五集便能走向人生巅峰、十集已数不清反转次数……演绎的正是“以前对我爱答不理,现在让你高攀不起”的心理期待,堪称为观众集体造梦。
定制化的“精准投放”。通过用户的观看习惯,借助强大的算法,更易满足用户潜意识中的“期望舒适”。
(三)
欲罢不能、难以抽身,等反应过来,已有“中毒”症状。
金钱投入。一个个19块9、39块9的充值页面,看似不多却积少而多。步步为营。小字号备注……”割韭菜”套路层出不穷。
花钱看剧,也要搭上时间精力。“懂你”的微短剧,在快速反转的关键时刻留下“钩子”,“刷到不能停”。
微短剧极尽压缩,摒弃深入思考,专攻爽点。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非此即彼,“二极管”式的思维方式助推着浅薄。
现实生活中的稀缺情境,长篇剧作不好直给的情节,微短剧输出得毫无心理负担。观众在偏好茧房里爽了又爽,这哪是“电子榨菜”“火锅短剧”,叫“赛博毒品”也不为过。
(四)
媒介是人的延伸,也反作用于人。媒介形态的改变,带给人类的变革影响远比最初以为的深刻。
电视普及之时的感观刺激,制造了一批“沙发土豆”,电视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都没有复杂要求,摧毁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边界,导致儿童思维的成人化,童年也就消失了。
互联网时代,文字碎片化阅读,情节低劣的有声书,短视频,微短剧……时间越切越碎,门槛越来越低,刺激越来越强。
“他们取悦我们,也在驯化我们”。当“投喂”越来越低智,深度思考能力“长期赋闲”,大脑则“用进废退”。
人的大脑在语音时代、文字时代,以及大批量书籍报刊传播时代的差异,得出结论:人的大脑高度可塑。在互联网时代,思维方式变得“浅薄”。
文字失语、书写失能、思考力弱,数不胜数的副作用。
(五)
规范,是许多新兴业态的必由之路,微短剧也不例外。
它迟早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沦为刺激感官的“流量垃圾”。
看时很爽,但不能真正触动人心。
有关部门已将“网络微短剧”纳入备案管理,并持续治理、清除、打击。
“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剧”有品质,已成为行业内部的发展共识。
(六)
对注意力的争夺不会停止,各种形态将继续“你方唱罢我登场”。
习惯了碎片化、强刺激的用户,如何接受严肃内容、进行深度赏析,任重道远。
所有人,理当习得一份当下媒介环境的生存指南。毕竟,在注意力市场上,每个人都应当是主动的消费者,而不是被动被收割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