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水龙池子”

分类: 个人与原创 |
【青岛的水井与水龙池子】
水龙池子,位于青岛市四方路、黄岛路和易州路交汇处的“三角地”,市大鲍岛华人区中心。

德国侵占青岛后,在兴建供水工程之前,曾掘水井160处作为社会自备水源。
1901年9月13日海泊河水厂开始供水,但早期只供应欧人区,华人区仍靠井水。三角地水井已采用机器抽水。人们不仅前来取水,还在这里洗衣。
当时的市政文件记载:“查本埠市内溪沼不多,浣涤向不便利,德国管时代已于四方路、广州路、台东镇筑设洗衣池三处,及日管时代又于李村路增筑一处专备市内贫民洗涤衣物。我国接收以来,除台东镇及李村路两处未使用外,四方路、李村路两处每年夏季开放……洗衣池在四方路,以备贫家妇女洗涤着,四围绿树,隔绝炎曦。儇薄子(巧佞轻佻的人,这里指游手好闲之人)往往三五成群,眈眈遥瞩,窃窃品题,甚可恨也。”
青岛诗人刘少文曾赋诗曰:绿水阴阴池水清,低头无语各含情。此中不少倾城色,西子缘何得重名。
1938年5月19日的《青岛新民报社》刊载了一首洗衣池的小诗:春风轻拂素罗衣,薄干微闻笑语时。试问四方池畔望,浣纱今亦有西施。
旧时期水龙池子的样貌:东南角有一处街头公共水栓,周边百姓可到此挑水,这里有政府安排的专人在此卖水。供水紧张时可用井水解困。
由于百姓聚集,张家长李家短的故事也在此发酵,浓郁的市井文化很快滋长。水龙池子周边商户云集:“万香斋酱肉”“三聚成酱肉”“天宝银楼”“瑞芬茶庄”“万福临糕点”“天德塘”“苟不理包子”等。
上个世纪30年代初,管道供水进入新里院,三角地集中供水成为历史。这里变成了马路市场,人气依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角地建有一座十六七米见方的混凝土水池,四壁高出地面,上有铸铁栏杆,池子里面常年有水,用于消防。
上世纪70年代,大水池子被拆除,新建了国营四方路蔬菜副食品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