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丛书收录的13世纪“西游记”
(2024-03-10 12:00:00)分类: 历史 |
牛津丛书收录中国13世纪另类“西游记”
2024-03-01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刊登《评<长春真人西游记>:在路上》,作者是美国汉学家斯蒂芬·普拉特:
1219年,蒙古统治者成吉思汗得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山东省有一位道士知道长生的秘诀,就派使者前去传召这位年迈的道士。
这位道士名叫丘处机,弟子们尊称他为长春真人,已经70多岁,他带着一群弟子,开启了往返中国北部的三年的旅程。他们穿过蒙古高原,进入中亚,最终到达现在的阿富汗,在成吉思汗的军营中见到了他。成吉思汗为他摆上了食物和饮品,切入正题:“你远道来此。能传授给我什么长生不老的秘方吗?”
13世纪对这位大师的旅行记述《长春真人西游记》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徐唐中国古典文学”新系列丛书中的首卷之一。该系列旨在像《洛布古典丛书》收录希腊语和拉丁语文学作品一样收录中国前现代文学作品:以对页翻译的形式让普通读者能够接触到这些作品,并希望它们能够进入公众的书架。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并不像希腊和罗马古典文学在詹姆斯·洛布1911年开始推动其系列丛书时那样在英美文化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而且将古汉语翻译成书面英语也面临特殊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徐唐丛书”项目聘请了一些中国前现代文学领域的顶尖学者来翻译,同时承诺以文学和诗歌的质量标准去进行编辑。
该系列丛书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为什么这些作品经久不衰。与普及程度较高的《孙子兵法》不同,“徐唐丛书”中的作品不太能帮助外国读者征服敌人,但它们将开启一个跨越数千年的古典传统,其中只有很少的作品曾被翻译成英语。
《长春真人西游记》是由长春道长随行弟子编撰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也收录了长春道长自己的诗词。这本书可以当作游记来读,它通过对地理、农业和社会习俗的描述展现了13世纪中华文明之外的世界。
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是道德方面。长春真人的旅程中处处可见对蒙古人暴力的侧面影射。在一座所有人口都被屠杀的城市,除了被遗弃的狗的吠叫之外,一片寂静。这些暗示也强调了这趟旅程是一项传教工作。长春真人追随道家圣贤老子的脚步,想象自己在西行途中向居住在那些偏远地区(其中许多是今天中国的一部分)的蛮族人传道。
但长春真人并不是主宰。尽管他保持了自己的尊严,例如坚称道士不在皇帝面前下跪,但很明显,他得完全听命于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拒绝了他一再要求回家的请求,将这位道士留在身边,直到他觉得自己已经学到足够多的道、可以延年益寿为止。
不过,这位老道士的苦心没有白费。当成吉思汗最终允许长春真人返回中国时,他颁布法令,免除全真教徒的税收,并赋予长春真人对蒙古占领的中国北部地区宗教活动的直接掌管权。事实上,长春真人的全真教派在蒙古统治下享有国家给予的特权,从而成为中国道教在后世的主导流派。
无论长春真人与成吉思汗分享的秘密有多少价值,两人的命运都因这次会面而联系在一起,他们都在1227年那一年死去,时间仅相隔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