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闻报道中的术语处理必须谨慎

(2024-01-23 12:00:00)
分类: 个人与原创
《新闻报道中的术语处理必须谨慎》
新闻报道面向公众。专业术语面向业内人士。如果在新闻报道中出现术语,尤其是容易与一般汉语词汇造成误解的专业术语,应加注解,或归入专业人士的原话引用。否则,会给一般读者带来麻烦。
最近,智能动车组上路。一篇报道中说“将首先在杭州、青岛交路运行”。
我就以为“交路”一词是写了别字。为避免错怪记者,专门百度一番。原来,这是个列车调度术语,尤其动车组出现后,新术语多了不少。
列几个供外行玩味:交路·动车所·存车线·车底·立折·跨线·套跑·天窗期……
诸如此类,若不补课,难免误会。
下面是两句行话:
1.在一对立折的基础上再配半对立折交路,车底异地隔夜存放,第二天回库。
2.主立折交路前后套开单程小交路列车,两个小交路为折返交路。
这恐怕只有专业人士才听得明白。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新一期《咬文嚼字》咬出的十个语文错误中有这样一个:
8.“宇宙飞船”误为“航天飞机”
把这么高端且有国际背景的学科术语,作为汉语文用词来推敲,有点勉强。
除非国家有明确规定的,如我国叫“航天员”,别国有叫“宇航员”的,不应弄错。
至于返回式、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究竟该如何叫法,恐怕还没有权威说法或共识。
美苏有过航天飞机,我们也正在搞类似产品。公众把它叫宇宙飞船,你凭什么说是错误?
把我们的神舟、天舟叫宇宙飞船,恐怕也未必就妥当。
咬文嚼字可以,但应找那些有定论、有把握的下嘴。以免在公众中造成新的误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