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英文写成方块字

(2024-01-19 12:00:00)
分类: 艺术
把英文写成方块字,为什么就成了艺术
2024年01月02日

当代艺术的众多理论造成了观众的疑惑:我怎么就看不出这些深刻思想。
徐冰在《我的真文字》中阐释自己的艺术,比如“英文方块字”。
英文母语者对方块字的完全陌生,在此消失一半,熟悉与陌生构成了一种奇怪的感受,能否打通某些文化壁垒。
徐冰的艺术观简单而质朴:把事情原委老实交代清楚。
下文摘自《我的真文字》

01把英文写成方块字

把英文写成方块字

上面这四个方块字,看起来是中文,实际却是英文。只要按汉字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的顺序,就可以读出一个英文词来。
1.【art】上面是A,下面是R和T;
2.【for】F、O、R;
3.【the】中间是T,两边是H和E;
4.【people】左边是P,右边从上向下是E、O、P、L、E。

这是一种戴着面具,经过伪装的文字。看上去和中文一样,内核却与中文毫不相干。我把中、英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书写体系弄在一块儿,就像包办婚姻,异想天开的拉郎配,把不是一个基因谱系的物种杂交,弄出一种四不像的新“物种”来。

《英文方块字》作为一件当代艺术品,最初在西方展示时,是以“书法教室”的形式展出的:我将画廊改变成教室,教室里有黑板、教学录像、教学挂图,课桌椅上有教科书,有笔、墨、纸、砚。观众进入一间“中文”书法教室,但参与书写后发现,实际上是在写他们自己的文字——英文,是他们可以读懂的。这时,他们就得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体验,是过去从未有过的。

对汉字文化圈之外的民族来讲,中国书法是一种神秘的、不易进入的艺术。对中国书法的欣赏,长期以来,多是停留在一种抽象画的层面上,因为书法艺术有时要跟文字发生关系。而通过我的这种英文书法,让西方有了一种东方形式的书法文化,因为他们真的是在写自己的书法。

我在美国做讲演时,有些人会问我:“你这样做,会不会让中国人不高兴?因为你把中文改成了英文。”我说:“中国人会特别地高兴,因为我把英文改成了中文。”这种字是介于两个概念之间的,哪边都属于又都不属于,人们在书写时真不知道是在写中文还是在写英文。

我一直认为,你生活在哪儿,就面对哪儿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1993年我生活在纽约,实际上是生活在两个文化的中间地带,这的问题对我来说是新的,对人类来说也值得讨论,因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这个地带。

如果我一直生活在中国大陆,一定不会有这件作品的出现。我虽然生活在异国,但与那里的艺术家关注的问题也不同。

艺术家切入的问题,本身不存在重要与不重要之分。只有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上的区别:一个本属于地域性的或个人的问题,却可以是人类共同的问题;一个临时现象的内容,也可被引申成为人类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一个小的课题处理好了,可以给人们带来新的启示。这取决于艺术家的思想能力与艺术语汇能力。

去美国后,语言与沟通成为直接问题,与生活形成一种尴尬关系:思维能力是成熟的,表达能力是幼儿的;中文的情结是根深蒂固的,但必须使用一种你不方便的语言;受尊重的艺术家,在那个语境里,可以说是一个“文盲”。

我一直想,有没有可能用英文做一些东西,也做过很多并不成功的实验。有了“英文方块字”的想法后,才想起我没有书法功底,不过,也从来没人写过这种书法,脑子里想着字母,又顾及书法讲究,这些不好看的书法却记录了一个人的思维在不同系统之间斗争与调和。这是一种可阅读的“真文字”,与《天书》里的“伪文字”不同。

我决定用这种字写一本讲如何写这种书法的教科书,题为《英文方块字书法入门》。这是无选择之下的最好选择,它看上去是彻头彻尾的“中文书法”书,实际却是本英文书。这一点点的改变,整个世界像是都在改变。这说明,我们的思维是多么局限。

为什么要设置成一个教室?1.这是一种对任何人都陌生的文字,我借用了新中国扫盲班的概念。2.教室唤起每个人学习的记忆。3.校正当代艺术的枯燥无趣。

西方当代艺术里有太多深奥、吓人的作品。观众在这样的作品面前,容易自我愧疚:艺术永远高尚,艺术家是天才,看不懂是自己的问题,不是缺少艺术细胞就是缺少艺术教养……我希望我的作品平易近人,会让观众感到作品的与众不同和启发性。

一个日本孩子说:“从今天起,我知道了,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看过去我学到的知识。”我们有英文的概念和知识,英文是线性书写的拼音文字;我们也有中文的概念和知识,中文是由象形演变而成的方块形式的文字。面对英文方块字,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新的概念的支撑点,或回到思维认知的原点。

这些作品的起因也许是语言及文化的错位。我真正要说的并非只是文化交流、沟通、东西合璧等问题。我想通过作品向人们提示一种新的认知角度,对人的固有思维习惯有所改变。

把英文写成方块字

上边这幅作品是我为一个朋友作的题字—WhichIs Infinite(无限)。右边是我的签名(Xu Bing)和印章(Xu)。

书法题字是一种东方传统,在西方很少见。但通过这样的书法题字,这种书法文化形式,进入到西方文字体系。就有人请我用这种书法为他们题字。下面这几个字是奔驰公司与“现代传媒”请我设计的一个奖项的关键词,Will,Power,Dream,是宋体风格。

把英文写成方块字

据说,中文阅读与英文阅读所使用大脑的部位是不同的。人类已形成的生理思维系统,面对这种“概念混淆”的书写时,是怎样工作的?

艺术的新鲜血液经常是来自艺术系统之外,反过来又回馈于社会。“英文方块字”的实用性和在艺术之外的可繁殖性,是我很喜欢的部分。

02纸的性格,与人的性格很像

纸是谁发明的,一直有争论,因为对纸的定义有分歧。从小老师就说,纸是汉代蔡伦发明的,但考古又发现了比蔡伦更早的纸品。但蔡伦还是了不起,因为他最早使用麻这类取之不尽的自然原料造纸,使纸得以广为天下所用。

“千年丝绸万年纸”的说法,有中国人对纸的敬重与信赖,缘于这个民族对自然的敬重和对文字的信赖。从中国人开始用自然原料造纸起,纸即为天之恩赐,是自然凝结之物,是天成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让中国人最早找到了“纸”;中国人与纸为伴的过程,又强化了民族的文化性格。

中国书法之美,于书、纸并茂之境。人之境界仰赖造化的承载与传达。优秀的中国艺术家最懂得给纸留出余地,借自然之质量助人境界之提升。

纸作为文化承载之象征物受到尊重。中国有“纸抄纸”的说法,讲的是中国绘画通过对前人作品的临摹被传承,是由纸承载的。纸与文几乎是一件事情。在中国有“惜字纸”的传统,即带字的纸头是不能秽用的,要收集起来,拿到文昌阁专用的字纸炉去“火化”,纸灰则置入坛内,最后投入河中。在中国传统习俗中,祭拜仪式总是焚化用纸做成的冥钱、纸马等。纸是人间与灵异世界沟通之物。纸比起其他材料,属阴。中国文化的性格与纸的性格,尤其是东方纸的性格有许多重叠之处。

我印制作品《天书》时,拿着刻好的版子来到北京郊区的一家古籍印制厂,一切顺利,但开印被延误了一个星期,不为别的,只为纸张的选择问题。我与印书老艺人锁定了三种纸。

他首选“玉扣纸”,是用精细麦草原料所制,摸起来绵密如丝,看起来是淡淡的秋黄色。此纸又称“官边”或“花笺”。古有“纸之精致华美者称花笺”之说。这批纸是厂里几十年前剩下的。中国纸像酒,越放越醇厚,纸可以放成比金子贵。

第二种选择是“藏经纸”。小厂正在印《大藏经》,仿制了一批藏经纸:原料为麻、楮皮、桑皮,肌理有帘纹,色如白玉,摸起来像摸在绫子上。我的书用和《大藏经》同样的纸,自己都觉得了不起。

第三种选择是我找来的一种古色古香的元书纸,以竹绵为原料。这种纸的原料不贵,但古旧感很强。

思前想后,哪种都舍不得,索性各三分之一。这三种自然纸色的微妙变化,让这些书在装置中的感觉好极了。

中国的新华印刷厂有种纸叫“政文纸”,政治的“政”,文件的“文”,是“文革”前政府为印英文版《毛泽东选集》专制的一批纸。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分画七分裱”,对纸性最了解的当属裱工。装裱纸品记载最早为公元四五世纪。裱画在发展成用绢或绫装裱之前主要用纸,纸色之美占了七分。

拓片用“高丽纸”(在中国民间代替玻璃的糊窗纸)。裱褙纸是从安徽泾县宣城订购的宣纸,以檀皮为主料,精细、柔软,是中国画主要用纸。纸打湿后,嫩得像蛋糕,在干燥的过程中,纸的抻力又很大,可以拉动百斤的重力。干湿间尺寸的伸缩,没有多年的经验是无法把握的。

纸的性格与人的性格很像,与有性格的美人更像。它们体洁性贞,脆弱单薄,朴素平易又平整大方。它们风情万种,让人难于选择。它们诚守真实,装点他人。但使用它们时需要细心留意、急缓有度,否则它们也会显露锋机,把你的手割出血来。

古人给纸起过不少的名字:“彩霞”“竹膜”“还魂”“万年红”“锅底棉”“金素笺”“十色笺”,还有“桃红洒金”……多有意味,多美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