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在川上曰”的三重境界

(2024-01-13 12:00:00)
分类: 历史
“子在川上曰”的三重境界
2023年12月27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论语》

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将这句话背诵下来,此后的岁月中,就常常想起这句话。

随着阅历的增长,时不时会对这句话产生些许感悟。现在觉得,孔子临川之叹包含着三个不同层次的境界。

1.时光如水

第一重境界是要珍惜时间。古语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逝水流年,一切都如白驹过隙。对于有志有为者,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用坐暖冷石的毅力,才有可能达到人生的小目标。
“时光容易把人抛!”“诗酒趁年华。”

2.人活天地间,尽人事,听天命。

第二重境界是人间事有颇多难以把握之处,甚至是根本把握不住。人生要努力,有努力就会有收获。但收获的是你当初想要的吗?或是你预期的收获吗?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我们活在天地间,所谓尽人事,听天命。复杂的社会关系决定着我们的生存状态。日常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之中。古人讲要见微知著,要善于察“青萍之末”,要未雨绸缪,下先手棋,但更要留有后手。人们常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孔子临川而叹,是否也在感慨其人生之不遇,世事就如同江河东流一样,是其不能掌握或无能为力的呢?经历了许多挫折之后,才一点一点地感悟到孔子临川而叹还有这一层的深意!

3.世界的本质就是不断变化。

第三重境界是提示了世界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认为这三句话提示了世界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之处。如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局限。当我们试图阐述这个物质世界真理的绝对性时,也更多地体现着认识的相对性。“道”是相对的,不可能是绝对的。佛典讲:“所谓佛法,亦非佛法”,也阐述了相同的道理。禅宗的“不立文字”,就是想破除执念。诸葛亮也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都是在说世界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认识没有标准的答案,只会有因时、因地、机缘巧合的“临济棒喝”“当胸一拳”。所谓“山水以形媚道”“道法自然”,山水画的意境、神韵,表达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孔子临川而叹,是他对这个世界本质的认识。
朱光潜《谈美》中说:我读《旧约·约伯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弥尔顿的《失乐园》诸作,才懂得西方批评学者所谓“宇宙的情感”,回头在中国文学中寻实例。除着《逍遥游》《齐物论》《论语·子在川上》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的《日出东方隈》诸作以外,简直想不出其他有“宇宙情感”的文字。
朱光潜的“宇宙的情感”与“世界本质”有相通之处。
“长亭外,古道边”所营造的意境和“一壶浊酒尽余欢,夕阳山外山”所饱含的情感,不正是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一个注脚吗?

小结:境界不同,人生不同

对众生而言,若从第一重境界进到第二重境界,再进到第三重境界,其人生的感言大概会是:人生如梦!
若能从第三重境界再重至第二重,直至第一重境界,则其人生的座右铭该是:勇猛精进。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