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言里藏着的古语

(2024-01-11 12:00:00)
分类: 历史
请客吃饭为什么叫吃席?方言里还藏着哪些古语?
2023年12月25日

“吃”早已不止温饱,还是一种社交方式。由头种种,吃席聚人气,赴宴撑场面。席间有“头铁”的“干饭人”,也有为随份子而来的“讲究人儿”。

吃席的故事说不完,其中更有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吃的是“饭”,为什么叫“吃席”?

“吃席”的讲究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着100多件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苇席,距今已有六千年之久。在新石器时代,“床”还没出现。所谓幕天席地,专家推测,这些苇席应该是用来盖屋顶与铺屋地,古人的吃住、祭祀、娱乐,都从这张席子展开。

西周时,用席成为一件“讲究事儿”。数量、大小、纹饰、陈设位置都显示着身份等级。《礼记》称,“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三重,大夫再重”。不同等级不仅用席层数不同,每层席的纹饰也各有差异,以天子之席,最下层是用莞草编制的“莞席”;再上一层是“藻席”(又称“缫席”),以五彩丝线夹于蒲草,带有五色花纹;又上一层是“次席”,桃竹枝编成的竹席;复上一层是“蒲席”,以池泽水草编制,精美非常;最上一层称为“熊席”,用熊、虎、豹等猛兽之皮毛制成。

众人共处一室落座,席子的讲究更繁复。首先,席子的摆放位置决定尊位不同。《礼记》说,“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东向西向,以南为上”。其次,席子铺得高矮也彰显着身份,一人独坐的要高于二人席,二人并坐的又要高于三四人席。最后,为了保障座席的礼制,西周还专门设置了“司几筵”一职,负责管理“席子问题”。

筵席制度发逐渐完备,“筵席”与“吃席”就顺理成章地出现。所谓“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为铺在底下的长席,而“席”则置于“筵”上。

“吃”真是门儿学问

“吃”在古语里还叫“咥”(dié)“啖”(dàn)。甘肃庆阳方言将“吃”说成“咥”,胶东半岛把“吃饭”说成“逮饭”,实际就是“啖饭”。

吃饭得“趁热”,陕西话讲“闻热吃”,“闻”就是“趁”的意思,即“趁热吃”。白居易的《二月五日花下》有云:“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就是趁着有酒及时行乐。

用完饭一般会说“吃完了”。陕西与河南话则可能会说“吃毕了”或“吃毕咧”。古语里“毕”即表示“完成”,“寿毕”即“祝酒完成”。而杜牧的《阿房宫赋》有“六王毕,四海一”之句。可见,陕西、河南朋友开口就有“古人之风”。

饭食生冷可能带来恶心干呕。关中方言称为“打哕(yu)”,也就是网语“哕(恶)心”的意思。《正字通》称“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无物为哕,有物有声曰呕”。吃东西可能带来的另一种不适——打嗝,关中方言称“打噫”。“噫”(y)是拟声词,李白《蜀道难》的开篇“噫吁戏”就是拟声感叹。

活在方言里的古语

古语别于今语,方言相对普通话。只要留心,就会发现很多古语够活在方言里。

古语的方言不仅有趣,还很美,甚至能打破刻板印象。“沾衣欲湿杏花雨”,在四川朋友口里就是“雨飞飞儿”。实则来自《诗经·采薇》所说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飞飞”即“霏霏”。

河南方言里,船桨被叫作“棹板”,这个“棹”(zhào)字雅得很。苏轼《赤壁赋》有“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河南话里还有“这ciang”“那ciang”的说法,实际上是“这厢”“那厢”,指“这边”“那边”。

古语传播主要通过人员流动,方言是探索人口迁徙、民族融合、区域社会变化与历史进程发展的重要线索。

陕西宝鸡一带把“猪”叫“只”,实则可写为“彘”(zhì即猪)。这一叫法在浙江温州泰顺一带亦有存续。曾子杀猪故事里,猪就被称为“彘”。老南京人管“猪血”叫“猪衁(hung即血)”。《说文解字》将“衁”释为“血也”。南方多地的方言都将“血”称为“衁”,反映着方言的地域性与流动性。

关中方言“嫽得太”。“嫽”即“美好”。《诗经》有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

探析中华词语古今的流变,前人留下密匙,即训诂之法。何谓训诂:“训诂者,即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即方言互释(现在则指用普通话解释方言),以今语释古。不仅要从纸上得来,还需游历于祖国大好河山,以博见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