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2023-12-04 12:00:00)
分类: 军事与科技
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2023年11月28日

01一个心理学现象:达克效应

指非理性者因自己“欠考虑的决定”得出错误结论,却不自知。
随着阅历的增长,人们会懂得不要和脑残争论。因为,脑残者真的意识不到自己是脑残。
1995年的一天,一个青年大摇大摆地抢劫了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一家银行。被捕后,看着监控录像突然难以置信地说:“可我脸上是抹了柠檬汁的啊!”原来,有人曾告诉他,只要把柠檬汁涂在脸上,就能隐身。对此,他深信不疑。
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欠缺的人总是高估自己:当他们实际得分为12%时,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这个现象称之为“达克效应”(也叫邓宁-克鲁格效应)
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又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简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为聪明
这一现象其实细思极恐,因为我们也许都在高估自己还不自知。
不只是无知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强烈的高估,因为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一两个维度的优势,便更容易“得寸进尺”。

02冒充症候群

记者采访了两个女孩,问:“你们觉得Doctor Shlomo乐队怎么样?”“是我最喜欢的乐队!”但是,这个乐队名是记者编出来的,其实这个乐队根本不存在。参加音乐节的人都以知道下一步的安排而骄傲,即使他们并不了解新的内容是什么。
这是典型的“达克效应”,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有的人对任何话题都能侃侃而谈,仿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宋朝有一个叫钟弱翁的县令书法很烂,却自认为很好。无论走到哪里,总是要对一些名牌匾额上的题字进行肆意批评,并想方设法让自己重写。一天,他看到一个寺庙阁楼的题匾上有“定惠之阁”四个大字,但是落款处的人名被灰尘掩盖,看不太清。他叫人把匾额摘下来,让自己重新赐字。然而,擦去灰尘后发现,落款赫然写着一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的名字。钟弱翁尴尬了一会儿,又对僚属们说:“这么好的一副字,不刻成碑文多可惜啊。”

03知道的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请教说:“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
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芝诺的观点,此后被总结为一句名言:知道的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
所谓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怀疑人生。随着学习的继续深入,大多数人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这其实是才是一个很合理的过程——在经历消沉和重新定位之后,才终于对自己的能力有较为准确的认识。

04“无知五分之一法则”

美国的《赫芬顿》邮报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向公众提出一些非常离谱的观念,比如太阳围绕地球转,彩票是非常好的投资方式,个子高的人跑步越容易缺氧等等,让他们做判断。
结果,每一条离谱的观念,都有20%左右的人会盲目相信。
这就是著名的“无知五分之一法则”,即无论一个观念多么荒唐,总会有20%的人相信它,有些人知识的匮乏、认知的障碍,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这也是为什么,不要与思维不在一个层面上的人争辩,因为那是鸡同鸭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