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收复河湟,是为应对西夏之患
(2023-11-04 12:00:00)分类: 历史 |
收复河湟,为北宋应对西夏之患打下坚实基础
2023年10月29日
安史之乱后,河湟、陇右等西北诸州,地入吐蕃,大唐对其失去有效控制。随着唐朝灭亡及五代十国的混战,自顾不暇的中原王朝,既无意,也无力去经营西北地区,只能任其孤悬塞外自由发展,逐渐失去对汉文化的认同感。
直到宋神宗时期,中原王朝才开始经略西北河湟地区。但最初不是因为宋朝皇帝产生恢复汉唐故土的雄心壮志,而是迫于西夏问题才不得不顺势而为之。
宋夏对峙中的西北
大唐会昌二年(842),吐蕃王朝陷入内乱直至崩溃。混乱中,西北河陇地区一些边将,或拥兵自立,或内附归唐。但对归义军,大唐朝廷在褒奖的同时,拆分、削弱。归义军很快衰落,最终被沙州回鹘取代。
到北宋立国时,西北河陇地区形成三大股势力:甘州回鹘、凉州吐蕃六谷部、宗哥邈川的宗哥族。
北宋专注吞并富庶的南方,无暇顾及西北蕃部,只能许以世袭,谕以恩信,以羁縻求稳定,并不重视西北,任由河陇孤悬。“西部无用论”占据上风。其客观原因:
1.唐灭后,政治重心向东方转移,西部的战略地位大不如前;
2.河陇地区诸部分散不相统一,没有形成直接威胁;
3.河陇经过蕃族两百多年的同化,缺乏对汉人的认同感。
河陇地区是宋朝军马的主要供给地。河湟谷地气候温和,适宜农牧业,是积累力量的好地方。党项人占据河西走廊后,对吐蕃很眼馋。一直想吞之。
凉州六谷部面对党项人的虎视眈眈,主动向宋廷靠拢。宋廷以夷制夷,不断册封六谷部以及甘州回鹘,并给予资助,挑唆他们和党项人互相攻杀。因宋人始终有蕃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不能充分信任诸蕃,六谷部的请求,宋廷都借口拒绝,坐失良机,致使六谷部走向颓势。西夏劫掠凉州、袭击甘州时,宋廷仍作壁上观。直到元昊称帝建国,宋廷才如梦方醒。
从刘平的《攻守策》到王韶的《平戎策》
赵元昊称帝时,河湟地区出身吐蕃王族的唃厮啰,立国青唐,阻止元昊进军河湟的脚步。宋廷封唃厮啰为保顺军节度使,赐彩帛两万匹。此时,鄜延、环庆副都部署刘平提出《攻守策》,警告朝廷:如西夏“与唃厮啰通和,约契丹为表里,则西北之患,未可测矣”!《攻守策》未及上报朝廷,刘平就在三川口兵败被俘。
仁宗、英宗时,布衣姚嗣宗、宰执范仲淹、韩琦等先后提出夺取横山的计划,与之配套的就是拉拢河湟吐蕃。西夏看武力征服不了河湟,一面出兵筑城阻隔吐蕃与宋朝相通之路;一面与吐蕃联姻,并策动其内乱,又被唃厮啰击败。唃厮啰、董毡父子一统河湟。唃厮啰死,子孙之间的矛盾成为河湟地区的不安定因素,也为西夏向该地区扩张的契机。
神宗即位,王韶上《平戎策》三篇,提出收复河湟的一系列措施:“国家必欲讨平西贼,莫若先以威令制服河湟;欲服河湟,莫若先以恩信招抚沿边诸族;盖招抚沿边诸族,所以威服唃氏也;威服唃氏,所以挟制河西也”。神宗召见王韶,让他去河湟平戎,拉开熙宁开边的序幕。
攻取绥州后,触及了西夏的敏感点,西夏出兵进攻宋朝沿边。宋朝还击西夏,并进筑陕北,直指横山地区。王韶经略河湟招抚蕃族也初见成效,也引起不少风波,王安石力排众议支持王韶。
王韶熙宁开边
熙宁四年(1071)八月,神宗设立秦凤路沿边安抚司,命王韶主持安抚司。王韶更加有条不紊地推行平戎策。
眼看很多蕃族连人带地归附大宋,盘踞河州、洮州的木征兄弟意识到王韶是在“温水煮青蛙”,就向宋廷提出抗议,又引起宋廷争论。王安石力排众议并得到神宗支持,同年五月初二,神宗诏以古渭寨为通远军,直接威胁到木征兄弟的统治。他们便向西夏抛出橄榄枝。神宗大怒,出兵讨伐。王韶进兵秣邦山大破蕃部。宋廷置熙河路。熙宁六年(1073)王韶率大军收复熙、河、岷、叠、宕等州。神宗喜出望外,表彰王安石力和王韶的功绩。
但开疆拓土的狂欢结束后,宋廷发现,国朝以来最辉煌的胜利——熙河之役,居然成为朝廷的负担。加上宋、蕃交恶,茶马互市中断,宋朝的战马来源受到严重影响。更令宋廷头疼的是,联夏抗宋的董毡在洮、河等地区打游击,宋军惨败。王韶疾驰熙州收拾残局,破番兵于结河川口,河州之围解。迫于形势的董毡开始恢复与宋廷的关系。宋朝向西经略的步伐也暂告一段落。
宋朝对西北河湟地区的政策已经发生根本改变:神宗之前是盟友关系;神宗之后就变成以郡县为主,联蕃制夏为辅。大宋经略陇右河湟地区的最终目的在于西夏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