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园欺凌本质上是权力关系的表现

(2023-10-17 12:00:00)
分类: 网络与民间
“校园欺凌本质上是权力关系的表现,而权力无处不在”
2023年10月11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

有些变化乍看上去有些奇怪。
一个学生突然频繁拉肚子;
在学校吃午饭时,有的学生看起来不敢吃饭;
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突然成绩变差了、甚至经常请假;
原先活泼的学生变得不爱说话;
一个家境不好的学生突然很“有钱”,经常去小卖部买零食、还请同学吃零食……

受过专业训练的社工和老师能识别出,这些可能是校园欺凌的表现。
在乡村学校,校园欺凌存在于各种隐秘的角落:在上下学的路上,在厕所里,有时也隐匿在全班同学的沉默或哄笑声里。
任何一种特质都可能招致欺凌,这取决于群体文化:高矮、胖瘦、肤色黑白、受到老师表扬或贬低、被老师喜欢或讨厌,性格沉稳或活泼,说话做事有分寸的、没分寸的,有礼貌的、没礼貌的,戴不戴牙套、口音、说话流畅或结巴……
在一个群体中,要符合某种标准才会融入,如果不符合,就可能受到排挤。每个人都可能被欺凌,也都可能成为欺凌者。

受欺凌的学生中,86.7%的学生表示不会把自己被欺凌的经历告诉老师,75.9%的学生表示不会把被欺凌的经历告诉家长。
校园欺凌发生后,家长、老师等成年人,往往不受孩子们信任。
受到欺凌的孩子本来就很自卑的,他本来就觉得自己有问题了,大人还要让他反思自己的问题。
就算老师决定处理这件事,也只是让欺凌者道歉。道歉只是压抑了愤怒,但愤怒并没有消失。
道歉可能招致变本加厉的报复。孩子很聪明,他知道告诉老师会发生什么,所以他干脆不说。

欺凌者会权衡欺负人的“成本”。如果这个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比较强大,老师喜欢他、家长关心他、同学们也爱和他玩,那么他就不太可能被选作欺凌对象。
家庭贫困、有智力障碍或肢体残疾的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更容易受到欺凌。

自从“校园欺凌”写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后,社工团队走进校园的难度降低了许多。
如今“反校园欺凌”成为学校管理者新的KPI,随之出现的问题是,校领导希望干预效果立竿见影。
但几堂课无法让深陷于扭曲的家庭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孩子即刻改变。更何况别人依然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欺凌者。
很多地方,学校领导和老师开始讳言“校园欺凌”。
如果给学生上反欺凌课,孩子们会用这个概念去对号入座,向老师、家长报告自己遭受了欺凌,家长恼火地找老师投诉,这会让老师和学校都很被动。

“没有校园欺凌”,有两方面含义。一种是,学校里出现了欺凌事件,但老师及学校领导不认为这是“校园欺凌”。
另一层含义是,出现欺凌后,学生们(包括受害者和旁观者)不会告诉老师。告诉老师没用,甚至更糟。
欺凌是很多青春期孩子寻求认同的方式。
老师一般认为校园欺凌是反社会行为,其实恰恰是孩子寻求同伴认可的社会化行为。
小宝就曾是性别欺凌的受害者。她在自卑中生活了很多年。为了“融入”集体,她也学着同学的样子,讥讽一个气质阴柔的男同学,说他“不男不女”。这让她感觉自己跟班里其他人是一样的,有种融入团体的“安全感”——受害者“习得”了欺凌的方式,通过欺凌别人获得了团体的“入场券”。
老师释放出温暖,就很容易转化欺凌者
学校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有时甚至会被欺凌者“绑架”。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辍学,很多学生也很懂这一点,所以为所欲为。
有些学生团伙很重视“团结”,要是学校惩罚其中一个学生,团伙中的其他“兄弟”都会以辍学相威胁。

压力之下,“学校索性采取较轻的处罚,甚至两边和稀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雷望红在调研文章中分析道:“息事宁人的处理效果十分差,不仅对学生无法起到威慑作用,而且消解了校园正义,欺凌者可以继续在学校为所欲为,依靠拳头维持他们所建立的暴力秩序,由此使得校园欺凌现象不断生产出来。”
即便老师怀疑这个学生打了人,也不要急于下判断。
两个校园欺凌受害者讲述了自己年少时受欺凌的经历,原来受欺凌的创伤这么持久。
如果有同学受到了欺凌,要勇敢地表达对受欺凌者的支持,比如给他写小纸条、和几个同学一起放学陪他走。
在乡镇学校,“差生”很可能会影响“中等生”,进而影响全校的氛围。校园欺凌与村里的宗族势力有关。
学校里成立了三级学生会:校级学生会、年级学生会之外,村级学生会。
校园欺凌经常发生在隐秘的角落,各村的负责人需要保证本村学生放学后安全到家,一旦发现苗头,立刻向老师报告。
很多差生之所以捣乱,就是想得到更多关注。这些学生负责人获得了老师的关注,又被赋予了职务,都很高兴。
遇到校园欺凌事件,不要先判断对错。判断出对错又怎样?惩罚他(欺凌者)吗?
要让孩子感觉到,老师不是来惩罚我的、老师是信任我的。惩罚会增加他的恐惧和无价值感。重要的是让他感到自己有价值。
“补偿原则”,让欺凌者看到自己的价值、学会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刘浩读初一时就欺负同学,老师让欺凌者刘浩当班长,乃至建立“校园护卫队”,保护同学。这个成绩不好的男生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
要让老师长出一双能在黑暗中看到微光的眼睛。

让欺凌者认识自己对被欺凌者的伤害和影响,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羞愧和内疚。
有的孩子对于受欺凌的经历一直心存怨恨,“想等以后再报复”。另一类孩子则是“习得性无助”,逆来顺受。
校园欺凌最大的原因还是这些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中获得的社会支持太少,在遇到困难时没有外在力量支持他们。
用武力回应同学的嘲笑,意味着他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情绪。
培训中传授“话术”,教给学员如何表达不满:“你的××行为,让我感觉很不舒服/很伤心,请你不要这样了。”
校园欺凌本质上是权力关系的表现,而权力无处不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