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造业变局
(2023-09-18 12:00:00)分类: 经济 |
全球制造业变局
2023年09月04日 《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变。过去需要一年,甚至几年才会出现的变化,现在几个月就可能完成。
看清美国欲望
美国的国债余额已跳升至32.659万亿美元,而且速度、规模还在增加。
美国还在大笔补贴企业,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大行其道。美国政府甚至大力推行“美国人买美国货”政策。还规定,凡是接受了政府补贴的基建项目,其所需的建材都必须使用美国本土生产的货品。补贴使美国些企业现金充裕,并回购股份,以维系公司更高的股价,有利于拉大融资空间。
可以断定:1.美国政府铁心要搞“再工业化”,为此不惜也必须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2.必须全力争夺股权资本,维护美国股市向上的总体态势,为高科技企业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3.让全球实体看到,在美国本土投资最安全;4.美国国内贫富分化通过“再工业化”破解,只要失业率低,美国的宏观经济数据就不会难看;5.驴象无论谁当政,都要打压中国,都要“再工业化”,吞并对手制造业资产。
美国“走钢丝”的技巧
2008年后,美国经济开始“走钢丝”。一方面需要海量货币投放,另一方面不能让世界失去对美元的信心;一方面要发行海量国债,另一方面还要让买家不反感。只有走好这条“钢丝绳”才能确保美元地位。
2019年之前,美国玩得挺“精彩”。
美国制造业总支出持续上行,制造业岗位数量持续增加。当前,美国对外净投资增速持续收缩,回流的电气设备、商用和电子设备、化学化工及交通设备合计超80%。投资增长,消费稳定,造就了美国经济无惧“暴力加息”的韧性。
问题是:疫情结束了,供应链也恢复了,为什么美国物价下降还需要大幅加息?这就是新凯恩斯主义理论揭示的:物价黏性,即“上去了很难下来”。美联储加息缩表的真实用意不在于压制通胀,而是要通吃全球资本。
美国的甘蔗“两头儿甜”?
美国经济是否健康?美国微观资本层面比较健壮,但政府层面和美元地位的问题非常突出。一方面,美国的财政开支依然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各国开始怀疑美国政策与其财政实力是否可持续,“去美元化”风潮方兴未艾。
现在美国利率高低要看欧元的脸色。只要欧元继续加息,美联储也将被迫加息。竞争性加息是资本争夺的必要条件,更是美元得以维系强势的前提。只有欧洲经济更烂、利率更低,美元才有升值的基础。所以,美元高利率是美联储为美元续命的手段。
当然,“去美元化”也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各国对美元的憎恶;另一方面是美国“再工业化”势必减少进口,缩小了美元输出通道。但无论如何,现在全球美元保有量的确相对减低,这已触及到美元霸权的软肋。
美国面对的是自己拴下的“死扣”:“再工业化”导致美元输出减少,他国只好绕过美元;美国除了搅局世界,招致更大反抗,别无他法。
美国能把“再工业化”和维系美元霸权的“鱼和熊掌”统一起来吗?除非把美国本土的“再工业化”,变成全球“工业再控制”,即企业分散在世界各地,但都归美国资本控制。这在现在看,几乎是一个梦。
现在,美国以一切手段彻底搅乱世界,让北美洲变成全球唯一的“安全之地”,逼迫全球制造业流向美国本土或周边。
欧洲会成新的“铁锈带”?
德国GDP增速已连续3个季度负增长。今年德国GDP增长率将在零以下,明年才会复苏。
但也许太乐观了。在美国政府持续“再工业化”的操作下,制造业加快流入美国,中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的岗位正在流失。正是这样的背景,欧洲经济人士担心,不久之后,包括德国在内,会出现许多新的“铁锈带”。
尽管美国不负责任的政策未必如愿,但可以肯定,美国的“无底线操作”已经变成世界经济的最大绊脚石,早晚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但美国已经把世界挑得离心离德,何谈团结一致,这恐怕也是世界最大的无奈。
混沌中的判断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该作出必要的判断:
1.为了保住自身的制造业,欧洲不敢因通胀而过分加息,制造业为什么要去美国?
2.日本在用“政治附和”换取经济空间。日本是否可以就此“再工业化”?未必,因为这和美国战略对撞。
3.美元利率高企,币值坚挺,也会对美国制造业带来负面效应。但许多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当下的经济现象。比如美联储暴力加息,美元并未暴涨;美国经济并未因暴力加息而衰退;暴力加息之下,美国股市不跌反升。
这是为什么?因为,当下的经济现象根本不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美国政府重手作为的结果。美国正在把北美变成统一的美国“殖民地”,甚至变成统一的美国商品加工厂。